[实用新型]一种防止两端先翘起的管网式血管支架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11814.0 | 申请日: | 2007-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624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发明(设计)人: | 齐民;王伟强;邓希光;杨大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2/82 | 分类号: | A61F2/82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侯明远;李宝元 |
地址: | 116024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两端 翘起 管网 血管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到一种用于人体血管介入治疗领域中的球囊扩张型血管支架的设计,是作为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的附件来用于保持血管畅通的一种防止两端先翘起的管网式血管支架。
背景技术
所谓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简称PTA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导引下,利用穿刺针、导丝和导引鞘把球囊导管插进人体血管,并输送到血管狭窄处,然后借助球囊扩张使变窄的血管重新扩张。但这种手术不彻底,容易造成术后血管再狭窄。国外在八十年代初开始研究血管支架,这种方法是手术前在球囊导管的球囊上套一个紧缩的金属支架,当带支架的球囊到达变窄血管处后,随球囊的扩张,支架也被撑开,球囊收缩回撤后,产生塑性变形的金属支架则留在原地,并嵌入了血管,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此方法使得手术长期疗效好。
从临床使用的角度出发,一种理想的血管支架设计要同时具有以下技术指标:足够的径向支撑力,好的轴向柔顺性,小的径向反弹比和轴向缩短率,适中(10%-20%)的金属空间占有面积比等。由于这些技术指标在支架结构设计上的互相制约性,使得现有支架设计很难在这些方面达到有效的统一。以Medtronic AVE公司的Micro-Driver支架为例,该支架采用圆形单元设计,每个单元为类“正弦波”形环状支撑体,通过焊接得到管网状结构。类“正弦波”形环状支撑体单元按照环的轴向排列,相邻环状支撑体呈镜面对称排列,使得相邻环状支撑体的波峰一一相对,并按照一定规律焊接在一起。该支架所采用的类“正弦波”形环状支撑体使得支架紧缩时具有较好的轴向弯曲性,撑开后则具有良好的径向支撑力。但这种支架由于采用焊接作为最后成型的方式,且环状支撑体间峰对峰的连接设计和均一的环状支撑体宽度设计,使其在实际生产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如下问题:①支架结构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最后组装成型,焊接精度和均匀性要求较高,影响了生产效率。②当支架被撑开后,相邻正弦波形单元的波峰一一相对,导致支架弯曲时波峰间的相互抵触,从而影响了支架对血管的顺应性。③支架在膨胀初期由于端部受力环境较中间部分恶劣,而先于中间部分发生塑性变形,即先行向外膨胀,使得支架在膨胀的瞬间出现哑铃状结构,这种瞬间支架两端先翘起的过程,会对靠近支架端部的血管壁造成刮擦损伤,造成支架植入后血管再狭窄的隐患。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使支架能够更好地与血管进行柔性匹配,并进一步降低支架植入后血管再狭窄的几率,特提出一种防止两端先翘起的管网式血管支架的技术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任务是,提供一种防止两端先翘起的管网式血管支架,以降低支架植入后血管再狭窄的几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支架结构直接由细不锈钢管经激光镂刻而成;使呈镜面对称分布的相邻类“正弦波”形环状支撑体(以下称“环状支撑体”)在周向上相对旋转一定角度,并利用短直连接筋(以下称“短直筋”)连接相邻波峰,从而改善相邻环状支撑体呈镜面对称分布时峰峰相对的状态,消除支架弯曲时波峰间的相互抵触现象,提高支架的顺应性;优化短直筋的分布,即在保证支架被撑开时具有足够稳定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支架的柔顺性;从支架的端部到中部依次增加环状支撑体的宽度,改变支架的瞬时膨胀行为,减弱或去除支架在膨胀过程中出现的瞬时哑铃状现象。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种防止两端先翘起的管网式血管支架根据撑开后的内径不同分为两种规格,小径支架和大径支架,分别用于内径为2.25mm~3.0mm的小直径血管和内径为3.0mm~4.5mm的大直径血管。它们都是由不锈钢管沿其轴向镂制多个环状支撑体结构,每个环状支撑体由若干个正弦波形单元组成。相邻的环状支撑体通过短直筋在波峰处连接。
其共同特征在于:相邻的环状支撑体在镜面对称排列的基础上周向相对旋转,以避免在支架弯曲时相邻波峰之间的相互抵触,并通过短直筋连接相邻正弦波形单元的波峰;由左至右每相邻的环状支撑体在镜面对称的基础上依次反向相对旋转;若沿支架柱面展开,环状支撑体之间的短直筋的指向在轴向上循环变化,并且根据指向可将短直筋分为轴向相互间隔的两组。
支架环状支撑体的设计特征为:支架端部至中部环状支撑体的宽度呈增大趋势,即对于相邻的两个支撑体而言,靠近中部的支撑体宽度要大于靠近端部的支撑体宽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支架的瞬时膨胀行为,其结果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减弱或去除支架在膨胀过程中出现的瞬时哑铃状现象,降低支架植入后血管再狭窄的几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118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管道密封结构
- 下一篇:全自动洗衣机减速与离合机构分离式离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