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褐煤干燥提质一体化加工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11131.5 | 申请日: | 2007-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186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发明(设计)人: | 余江龙;宋辉;毕孝国;刘旭辉;赵冰;徐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F26B17/30 | 分类号: | F26B17/30;F26B7/00;F26B5/14;F26B3/24 |
代理公司: | 沈阳维特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甄玉荃 |
地址: | 110136辽宁省沈阳市新城子***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褐煤 干燥 一体化 加工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煤炭加工设备,特别涉及一种褐煤干燥提质一体化加工设备。
背景技术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导一次能源资源的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产煤大国。在未来几十年内,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将继续依靠煤炭提供主要的能源支持。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煤炭生产量已经达到16亿吨,而2006年已超过21亿吨。我国煤炭资源可采储量位居世界第三,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1.5%。其中褐煤储量约占世界褐煤总储量的16%。目前我国的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以烟煤和无烟煤为主,褐煤的开采和利用水平很低。随着我国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对烟煤、无烟煤资源的过量开采,对褐煤的开发和利用将越来越重要。根据有关方面预计2008-2010年以后我国褐煤产量将迅速上升,每年将达到2-3亿吨。与烟煤、无烟煤相比,褐煤的优势是价格较低,反应活性高,但其热值相对较低,含水量较高。因此褐煤开发利用的关键之一是褐煤干燥和提质技术的开发。
目前国外普遍采用水蒸气干燥工艺对褐煤进行干燥,然后直接送至坑口电厂用于燃烧发电。和国外不同的是,我国坑口电厂数量少,大部分电厂远离煤矿。因此我国的煤炭资源开采后需要经过长途运输才能到达燃煤电厂,煤炭运输半径较大。这对褐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运输成本和燃烧热值方面考虑,褐煤需要在干燥后才能运输到电厂燃烧。美国开发的水蒸气干燥处理后的褐煤称为K-燃料,没有解决褐煤自燃的问题,甚至使自燃的可能性增加,不适合我国褐煤资源开发利用的国情。澳洲褐煤研究中心(Lignite CRC)研究的机械热挤压(MTE)技术尚处在实验室研究开发阶段。该技术处理效率极低,处理后的褐煤含水量仍较高(如处理后的维多利亚褐煤含有较高水份)。日本NEDO资助的正在开发的褐煤干燥技术是利用重油和褐煤混合处理,实现褐煤的干燥和改性。该技术适用于煤的液化工艺,处理成本较高,消耗大量重油,也不适合我国国情。总体而言,目前尚没有成熟的褐煤干燥技术和设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可以对褐煤进行干燥提质一体化加工的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由电动机(1)、热风装置(4)、引风机(6)、压料器电机(8)、螺旋送料器(9)、压料器(13)、机架(14)、机架平台(24)和成品煤仓(28)组成的褐煤干燥提质一体化设备,其特点是在机架(14)内、机架平台(24)上固定安装有加压装置(5),加压装置(5)包括:在加压装置壳体(5-1)上的轴承(33)中活动地装有多个轧辊(15),在每个轧辊(15)一端分别固定有一号齿轮(22)、二号齿轮(18)、三号齿轮(20)和四号齿轮(17),一、二号齿轮相啮合,三、四号齿轮相啮合,在左侧上面的轧辊(15)齿轮两端固定有二号皮带轮(23)和四号皮带轮(34),左侧下面的轧辊(15)的齿轮端固定有三号皮带轮(19),四号皮带轮(34)与三号皮带轮(19)之间用副传动皮带(21)传动连接,各轧辊(15)的圆周均匀分布有多个凹槽(32),每个凹槽(32)内装有一个铲煤板(16),铲煤板(16)的一端固定在加压装置壳体(5-1)内;轧辊(15)中心设有高温烟气腔(31),高温烟气腔(31)两端固定有高温烟气入口接头(29)和高温烟气出口接头(30)。
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对褐煤干燥和提质工艺于一体,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集成性;经过加工后的褐煤,煤质大大提高,自燃指数大大降低,可以和高阶煤一样适合长途运输和存储,热值提高300~500Kcal/Kg;其和目前国外正在开发的MTE技术相比,本工艺设备具有高的生产效率,干燥效果好,运行成本低,吨煤综合成本为50~80元,吨煤干燥提质一体化的综合成本为80~100元,和日本NEDO正在开发干燥提质技术相比,成本也大大降低,同时不需要消耗重油资源。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以实施例具体说明。
图1是褐煤干燥提质一体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加压装置部件主视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未经沈阳航空工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111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