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进的自行车碳纤维车架线管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09185.8 | 申请日: | 2007-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622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景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景辉 |
主分类号: | B62K19/16 | 分类号: | B62K19/16;B62K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0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自行车 碳纤维 车架 线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碳纤维材料制作的自行车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改进的自行车碳纤维车架线管结构.
背景技术
自行车作为户外运动的一种,与跑步、行走、游泳一样具有锻炼内脏器官的耐力和提高心肺功能的作用。自行车不仅仅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一种健身的器材。在美国有两千万人骑自行车健身;在欧洲骑自行车“一日游”也成为最时髦的时尚运动方式之一。对于自行车,特别是运动自行车,消费者的要求不仅仅存在于只对其速度,安全等性能方面,对其整体外观的要求亦渐渐提高。
通常,如图1所示,碳纤维自行车的刹车线3、中变速线3以及后变速线3均设置在车架1外,并沿车管穿过车架外侧所设的止栓13,再通往不同的所属运作区域;由于上述的所有线都是以外置的形式,裸露在车架管外.这样从整体的外观而言,显得杂乱不整齐,影响车的外观,而且若干个止栓设置在车架外侧对车架及车的整体外观也有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取消车架管外部止栓,克服常规的外置于车架包括自行车油管刹车线,中变速线以及后变速线所带的弊端,提供一种改进的自行车碳纤维车架线管结构,该线管设置在车架管内,上述线通过线管隐藏在车架管体内,在使用过程中减少了噪音,并具有简化生产过程、同时也美化了自行车外观等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特别设计一种改进的自行车碳纤维车架线管结构,线管设置在碳纤维车架管腔体内侧,并与碳纤维车架一体成型,线管的端口外漏于碳纤维车架管体外表面。
所述的线管为未封闭的管体,并设有橡胶条与之相配。
所述的橡胶条设有便于线体穿入的轴向通孔。
所述的线管为封闭的管体,其两端的端口外漏于车架管体的表面。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自行车油管刹车线,中变速线以及后变速线等线体可由线管的端口引入在线管内,由于线管设置在车架管壁内侧,因此这些线体隐藏在车架管内,外表面整洁不杂乱;由于线管内径与线体相配,在使用时线体不易在管体内晃动而产生噪音,并且由于线管的两端口设在车架管体的表面便于线体引入及引出,因线体穿入时线管可起导向的作用,便于组装操作。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的自行车碳纤维车架线管结构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为已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剖示、且橡胶条与车架分离的结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特别设计一种改进的自行车碳纤维车架线管结构,碳纤维车架1上管的外侧设有未封闭的线管10,且该线管设置在碳纤维车架1管腔体内侧,并与碳纤维车架1一体成型,线管10的端口外漏于碳纤维车架1管体外表面;另设有橡胶条2与线管10相配,橡胶条2轴向设有供自行车油管刹车线穿入的通孔21;这样,当油管刹车线穿过橡胶条通孔21后,将橡胶条2卡设在线管10内,其两端端口处还可填充硅胶片,使之与车架1表面完整成一体,如图3所示。碳纤维车架1的上管内侧设有两根线管11,该线管为封闭式管体,且并排设置在碳纤维车架管壁内侧,与碳纤维车架1上管一体成型,线管的端口110外漏于碳纤维车架管体外表面;两线管分别供自行车中变速线及后变速线。
采用上述结构后,自行车中变速线与后变速线由原先的外置止栓改为分别穿过上管两并排线管11,线管11的一端口110分别为中变速器线和后变速线入口处,位于上管后侧的端口为中变速线的出口处,该线由立管而下,延伸到止栓和止栓来连接中变速器。后变速线从位于坐管下侧的出口而出,经由位于右后上叉的止栓连接后变速器。自行车油管刹车线由原先的外置止栓改为穿过线管,由头管的入口处而进,在立管附近的出口而出。刹车线从出口出,连接到左后上叉的止栓。
由于线管设置在车架管壁内侧,线体隐藏在车架管内,外表面整洁不杂乱;线管内径与线体相配,在使用时线体不易在管体内晃动而产生噪音,并且由于线管的两端口设在车架管体的表面便于线体引入及引出,线体穿入时线管还可起导向的作用,便于组装操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以此限制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即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景辉,未经王景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91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流模型的机器组负载预测控制方法
- 下一篇:污水的生物增效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