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以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源的警示灯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05964.0 | 申请日: | 2007-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859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林凯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谷家企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19/00;F21V3/02;F21V23/00;F21W111/0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二极管 作为 光源 警示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警示灯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对以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源的警示灯。
背景技术
以坊间的警示灯,一般主要是装设于施工中的场所、建筑工地、停车场等,而来作为警示危险或机具运转中的提示或警示;而就传统使用及常见的警示灯而言,其概由一呈透明而于塑料一体射出型过程中,预先将其设成所须颜色的灯罩、及一基座组成,在基座上设一灯泡作为发光源,并以马达带动一齿轮转动而连动一反光片旋转,进而将灯泡的光源自灯罩投射出,使光源产生连续周期性的亮、灭动作,来达到提供一警示效果。
然而,传统使用的警示灯,因其是采机械式转动及传统灯泡所须耗电量亦较大,再加上其齿轮转动所发出的噪音亦相当大,且一灯泡的使用寿命较短等等缺失,而待改进。
而针对上述传统警示灯所存在的缺失,坊间即有业者改以具高亮度、省电、无噪音、低等优点的发光二极管替代灯泡,并将其呈纵向设置排列数个发光二极管,并通过控制电路控制所述发光二极管可循续作亮、灭控制,而来代替传统以马达驱动齿轮转动的设计,然而,因其所使用的灯罩,便都仍采以一透明光滑的罩体所制成,故而在视觉效果上,仍可清晰看出每一发光二极管所发芔出的发光点,导致其投射的光面与距离仍然相当有限,使得其所欲提供的警示效果,相对无法有效提升,仍待提升与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是针对前述结构缺点所不尽理想的处加以再改良,提供一种以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源的警示灯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以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源的警示灯结构,其是由:一以透明材质制成而其底端具开口的灯罩、一顶端周缘与灯罩底端开口周缘结合的基座、多个设于基座内的发光二极管、及控制发光二极管发光模式的控制电路所组成;其特征在于:将灯罩上段设成圆弧形,自所述圆弧形上段内部呈同心圆方式设置数条圆弧形凸条,而灯罩内部位圆弧形上段底端至底端开口端处,是呈纵向环设多条波浪形突缘,灯罩外部位圆弧形上段底端至底端开口端处,则呈横向环设多条圆弧形凸条。
使藉上述组成,特别令灯罩可将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源作完全扩散及投射至远程而增长警示距离与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立体组合外观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中,有关灯罩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有关灯罩中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2)灯罩;(21)开口;(22)上段;(221)圆弧形凸条;(222)底端;(23)波浪形凸缘;(231)突起部分;(232)凹入部分;(24)圆弧形凸条;(3)基座;(31)顶端;(4)发光二极管;(41)印刷电路板;(5)控制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余下,再就本案的装置特征及操作等项,以配合图示说明方式,谨述于后,提供审查参阅。
首先,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以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源的警示灯结构,其是由:
一底端具开口21的灯罩2、一顶端31周缘与灯罩2底端开口21周缘结合的基座3、多个位于基座3内,而呈水平组设于同一印刷电路板41上,并可作发光颜色替换的发光二极管4、及控制发光二极管4发光模式的控制电路5所组成,其中,所述控制电路5是控制每一发光二极体4发亮,其发光模式是由控制电路5所设定,若模拟传统警示灯发光模式,则所述控制电路是控制每一发光二极管呈现出闪烁般的发光模式;而本案的最主要特征乃在于:
将灯罩2上段22设成圆弧形,自所述圆弧形上段22内部呈同心圆方式设置数条圆弧形凸条221,而灯罩2内部位圆弧形上段22底端222至底端开口21处,是呈纵向环设多条波浪形突缘23,灯罩2外部位圆弧形上段22底端222至底端开口21处,则改呈横向环设多条圆弧形凸条2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谷家企业有限公司,未经谷家企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59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