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静电防护簧片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04532.8 | 申请日: | 2007-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394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万钧;秦海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F3/02 | 分类号: | H05F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许静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静电 防护 簧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或电子领域中的用于静电防护的机械设备,具体涉及一种静电防护簧片。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通信或电子设备中都采用将印刷电路板(PCB,Printed CircuitBoard)作为设备的基本单元,在设备中设置导轨的结构,从而可以通过向导轨中插入或拔出PCB,方便地实现设备功能的扩充或缩减。
通信或电子设备中的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现象是影响设备正常工作的重要因素,严重的静电放电会引起设备的故障或误动作,甚至引发安全事故。通常,PCB在插入或拔出导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静电,从而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因此,越来越多的设备制造商开始实施各种方式的防静电措施,用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在各种防静电措施中,接地方式是最为直接有效的。通常,接地方式是通过导线直接将PCB与大地连接,从而将静电泄放到大地。显然,这种简单的连接方式的可靠性较低,很容易由于人为因素导致导线与PCB或大地的连接断开,从而无法泄放静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静电防护簧片,用于可靠地泄放PCB上的静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方案如下:
.一种静电防护簧片,包括簧片本体和弹片,其中,
所述簧片本体为“U”形槽结构,用以设置在机箱的金属导轨上,并与导轨形成电性接触;
所述弹片设置在簧片本体的侧面,向内凸起,并与插置在所述导轨中的外部电路板形成电性接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静电防护簧片,其中,所述弹片的向内凸起为“L”形弯曲,或者圆弧形弯曲的向内凸起。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静电防护簧片,其中,所述弹片有两个,对称地设置在簧片本体的两个侧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静电防护簧片,其中,在所述簧片本体的“U”形槽的槽底进一步设置有向上凸起的触片,用以与所述导轨形成电性接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静电防护簧片,其中,所述触片有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U”形槽的槽底的两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静电防护簧片,其中,在所述簧片本体的两个侧面的前后端顶处进一步设置有向内延伸的卡片。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静电防护簧片,其中,在所述卡片上进一步设置有对引导电路板插入的导引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静电防护簧片,其中,每两个导引部互为左右对称,并且所述两个导引部之间形成“V”形的向上开口。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静电防护簧片,通过簧片本体与导轨之间以及弹片与PCB之间的可靠接触,保证了静电泄放的可靠性。同时,本实用新型在簧片本体上增加了触片,进一步保证了簧片本体与导轨间接触的可靠性;以及在卡片处增加了导引部,以引导PCB顺利地插入导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静电防护簧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静电防护簧片安装在机箱导轨上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静电防护簧片安装后的局部放大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静电防护簧片安装后的局部放大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静电防护簧片与PCB相配合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静电防护簧片与PCB相配合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静电防护簧片,用于在PCB和导轨之间形成可靠的电性连接,将PCB上的静电泄放到大地。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静电防护簧片的立体示意图,图2、图3、图4为该静电防护簧片应用于机箱导轨上的立体示意图。为了保证静电防护簧片能够分别和导轨、PCB形成可靠的电性接触,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静电防护簧片100包括:卡片10,弹片20,触片30,簧片本体40,其中所述卡片10上进一步设置有导引部11。
其中,所述簧片本体40的横截面为“U”形,簧片本体40为一“U”形槽结构。根据该结构将静电防护簧片100设置在机箱的金属导轨300上,如图2~图4所示,从而使得静电防护簧片100紧密地套装在导轨300上,与导轨300形成电性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453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全自动通流料斗
- 下一篇:手机展示体验防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