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光棒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04006.1 | 申请日: | 2007-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205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王丽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丽珍 |
主分类号: | F21L2/00 | 分类号: | F21L2/00;F21V8/0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燕力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发光棒结构,尤指一种适用于娱乐休闲场所的可发光的棒体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人们于假日、晚间的休闲活动安排,年轻人喜欢参加派对、演唱会,或运动方面的棒球比赛等等,这些活动在晚上的气氛更加热烈,而炒作助兴的用品如萤光棒、发光棒、哨子、敲击棒、鸣笛等等,在此时均已出笼在欢乐的场所下敲敲打打,而一般在夜间常见会产生亮光的是萤光棒,而萤光棒是由装有绿色液体的塑料管及装白色液体的小玻璃管所组成的,萤光棒的塑料外壳里,装有二醯基白菜酸(DCA)、某种染料及一根玻璃管。在玻璃管内密封着过氧化氢(双氧水)溶在邻苯二甲酸酯溶剂内;当使用时,只要轻轻一折,使装有过氧化氢的小管破裂,并上下摇晃一下,让过氧化氢和其它化合物作用,就会发光,而这些物质都略具有毒性,不小心碰触都是危险的。
因有上述缺失,以致就会有一些以发光二极管为主的发光棒产生,而我们知道一般发光二极管的光线并不亮而且其光线为直射的状态,所以,发光棒上需组装多颗发光二极管导致成本及出售费用过于高昂,而光线直射的特性让发光棒仅能于棒体端头看到光线,而其它棒身处均无光亮,在使用上不佳且娱乐性不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棒结构,该发光棒结构具有高亮度,可达到发光棒娱乐的最佳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发光棒结构,该发光棒主要设有透光棒体,于棒体两端设有嵌组端,一嵌组端对应与涂布导光胶的发光体结合,透光棒体外表面蚀刻排列有数雾面凹槽。
该导光胶为UV紫外线胶。
该发光体为发光二极管。
该透光棒体两嵌组端分别设为凹槽段及突出段,凹槽段对应与涂布导光胶的发光体结合。
该突出段对应组设一饰盖。
该突出段对应组设另一透光棒体。
该发光棒对应与一握持件组设。
该握持件上设有一对应控制发光体启闭的开关。
该握持件为一哨子。
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发光棒结构,利用发光体的光线透过胶质不失真的传递而能于棒体内折射产生光亮,达到发光棒娱乐的最佳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体分解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光线折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剖视示意图一。
图7: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剖视示意图二。
附图标号:
1发光棒 11透光棒体
111嵌组端 112凹槽段
113突出段 114雾面凹槽
12发光体 13导光胶
2握持件 21套管
22开关 3饰盖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棒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该发光棒1主要设有透光棒体11,于透光棒体11两端设有嵌组端111,其一嵌组端111对应与涂布导光胶13 的发光体12结合,且透光棒体11外表面蚀刻排列有数雾面凹槽114。
请一并参阅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发光棒结构的剖视示意图,于组装时,其该透光棒体11的表面先行以蚀刻或雕刻方式制作成形有雾面凹槽114,且等距排列于透光棒体11表面上,该透光棒体11的其一嵌组端111为对应发光体12而设的凹槽段112,而另一嵌组端111则形成对应凹槽段112而设的突出段113,该发光体12为发光二极管,于表面涂布一层导光胶13,该导光胶13为UV紫外线胶,再将该发光体12对应嵌入嵌组端111的凹槽段112,以紫外线密合机对应照射导光胶13,使导光胶13密合固定于凹槽段112(一并参阅图3所示),如此,当发光体12产生亮光时,其发光体12的光线可经由导光胶13不失真地射散出去,同时,光线经由雾面凹槽114的凹凸设计而产生折射,且因凹槽经雾面处理而不会有光线由雾面凹槽114散出,所以将发光体12的光源留在透光棒体11内,由透光的特性使透光棒体11本身具有闪亮的光源(一并参阅图4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丽珍,未经王丽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40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