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调型一次性使用持续注入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02661.3 | 申请日: | 2007-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663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9 |
发明(设计)人: | 李立辉;牛建军;王幸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联升华应用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M5/00 | 分类号: | A61M5/00 |
代理公司: | 小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祚龄 |
地址: | 100041北京市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调 一次性 使用 持续 注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次性使用的持续注入器,尤指可实现三个不同流量切换的可调型一次性持续注入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一次性使用的持续注入器,主要用于解决手术后的镇痛,所需的剂量比较小,可是在手术进行中需要的剂量比较大,而且还需要根据病人的疼痛和耐受程度给药,而普通的输液器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临床上目前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实现不同流量之间切换的持续注入器,所需的注入器能避免电子泵因某种意外导致药液的过量,为此通过机械缩紧机构又能保证流速不会过快的一种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使用可靠简易的可调型一次性持续注入器,此乃当务之急。
发明内容
根据背景技术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主要有转子、定位圈、定子和塑料管组成的注入器,它通过转子的转动,使塑料管处于转子变宽度弧形滑道的某一位置,紧缩或放松塑料管的流通截面,而实现止或通,从而使注入器实现三个不同流量之间的切换。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可调型一次性使用持续注入器,主要由转子(1),定位圈(2),定子(3),端盖(4),塑料管(5)和定位销(6)组成,其中:转子(1)主要由具有下底部(12)的桶形壳体(11)构成,沿桶形壳体(11)的外表面周缘下半部制有半圆柱形的凸起(13),且沿外周缘制有三个相互间具有不同夹角的定位销插耳(16),其下底部(12)中心位置制有圆孔(14),在圆孔(14)的两侧设置有变宽度弧形的滑道(15);定位圈(2)是底部带翻边的圆柱形壳体(21),其中心制有台阶形变截面孔(22),并在其两侧制有导孔(23);在圆桶形壳体(31)的上部制有台阶形变截面插柱(32),并在插柱(32)的顶部设置有自锁结构(33),从而组成定子(3),在其两侧还对称的制有定位销插耳(35),在圆桶形壳体(31)上还制有装饰洞(36);定位圈(2)套装在定子(3)的插柱(32)上,通过插柱(32)的自锁结构(33)使定位圈(2)装配到位,固定在定位台阶(34)与自锁结构(33)之间,转子(1)可自由转动的与定子(3)套装,通过定位销(6)和定位销插耳(16)和定位销插耳(35)使转子(1)和定子(3)相对的固定在某一确定位置上,塑料管(5)从外部与端盖(4)的三通(41)连接,穿过定位圈(2)导孔(22)的两根塑料管(5),从结构内部与端盖(4)的三通(41)连接。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和效果:
1、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医院临床上迫切需要的一种能够实现三种不同流量之间切换的可调型一次持续注入器,很好地解决了某些电子产品可靠性较低的问题,由于采用机械结构的动作避免了电子泵曾经因程序错乱引起药液过量而导致病人不适甚至休克的事故;通过机械的紧缩机构保证流速不会过快,同时又实现了按病人的情况和所需进行药液分配。
2、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手术过程中及手术后的镇痛,可用于皮下,硬膜外,静脉,外周神经阻滞等麻醉,适用于内科急性疼痛治疗,癌肿疼痛治疗,产科疼痛治疗,小儿疼痛治疗等。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使用可靠简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总体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转子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图2A的A-A剖视示意图
图2C为本实用新型图2A的B-B剖视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定位圈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图3A的俯视示意图
图3C为本实用新型图3A的侧视剖视示意图
图3D为本实用新型图3A的B向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定子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图4A俯视示意图
图4C为本实用新型图4A侧视剖视示意图
图4D为本实用新型图4B的A-A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三种流量转子与定子切换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联升华应用技术研究所,未经北京科联升华应用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26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