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导光板和具有该导光板的显示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02168.1 | 申请日: | 2007-01-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409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 发明(设计)人: | 饶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先锋高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B6/00 | 分类号: | G02B6/00;G02F1/1335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龙淳 | 
| 地址: | 201401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导光板 具有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光板。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屏幕背光照明的导光板。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小型液晶显示装置中,通常使用如图1所示的导光板,将该导光板31设置在液晶屏幕后方,并在导光板31的两端部上分别设置有2个发光元件32。如图1所示的导光板,在其背面具有均匀凸点(图示略),以起到使从两端的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在凸点表面发生反射,并从该导光板的出射面出射,从而透过液晶屏幕实现液晶屏幕的背光照明。
但是,如上所述的导光板,通常需要在该导光板两端分别设置多个发光元件,以提高背光照明的亮度。因此,成本较高,并且在装置的设计中不得不一起考虑发光元件的布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光板,该导光板不但可以仅在一端设置1个发光元件,而得到与如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相同亮度,而且,由于元件数量减少,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并使装置的设计更加灵活。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光板,该导光板为矩形透明板,其正面为光出射面;在其长度方向的一端的中部,具有入射窗;在上述导光板背面具有散射光线的多个凸点;从具有上述入射窗一端至与上述入射窗相对的一端,上述凸点占上述背面面积的比率逐渐增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由于仅仅在其一端设置有1个发光元件,当光线从入射窗入射至导光板,并在导光板内向另一端传递时,在背面经过上述凸点的散射而改变方向,并从导光板的正面,即出射面射出,但是,当光线到达另一端时,由于经过之前凸点的散射和在导光板内传递的损失,而变得很微弱,因此,通过提高上述凸点占据背面面积的比率可以提高光的反射量,使在光线传递到另一端以后还能够得到较高的出射亮度。
如上所述,改变凸点占据背面面积的比率可以有多种方法,例如,在不改变各凸点的面积的情况下增大凸点的密度,或者,在不改变凸点之间的间距的情况下增大凸点自身的面积。但是,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优选从具有上述入射窗一端至与上述入射窗相对的一端,上述凸点的面积逐渐增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还在与上述入射窗相对的一端,具有形成为锯齿形的光反射面。由此,当光线从入射窗端到达另一端以后,在设置于另一端的锯齿型发射面上发生多次全反射后,再次返回到导光板中,并在设置于背面的凸点上发生反射,可以提高入射光线的利用率,从而提高出射光的亮度。而且,还优选在上述入射窗一端的导光板的两个角部,具有角部反射面。由于在入射窗端的两个角部是光线照射最少的部位,因此,通过在该位置上设置角部反射面,可以将从锯齿型反射面反射回来的光线在该角部再次反射,从而提高该角部反射光亮度。另外,还优选在所述导光板的背面,形成在所述角部反射面的附近区域上的所述凸点,与形成在所述导光板背面上的其他所述凸点相比,面积较大。并优选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射面,所述角部反射面的附近区域上,与形成所述散射凸点的区域相对应,形成有皮纹。利用该皮纹,能够进一步提高在角部附近的散射光强度,从而提高在此附近的背光亮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导光板的显示装置,该导光板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后方,并在该导光板的一端入射窗位置上设置发光元件。
利用如上所述导光板,可以仅在导光板的一端设置一个发光元件,而达到与以往的导光板相当的出射光亮度,因此,可以降低装置的生产成本,并使装置设计更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以往的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的简要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的背面凸点形成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背面的入射窗端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出射面的入射窗端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先锋高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先锋高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21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