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煞车感应开关结构改良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01435.3 | 申请日: | 2007-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084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发明(设计)人: | 江碧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久裕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21/44 | 分类号: | H01H21/44;H01H3/46;B60T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罗习群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煞车 感应 开关 结构 改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关于一种煞车感应开关结构改良。
背景技术
习用之煞车感应开关系统,请参照第1及2图所示,大多以磁黄开关作为机械动作转化成电子讯号之开关装置,其包含一磁石31及一磁簧管32;利用手压煞车握把时,磁石31与磁簧管32有一磁场变化,当磁性改变时,该磁簧开关之内之两簧片会形成一开路或闭路接点状态,藉由此一接点状态的改变,将原有之手压煞车讯号转化成电子开关讯号。
然而因该磁簧系统系由磁场的变化而达到接点讯号的开路或闭路,但一般磁石之耐候性不佳,磁力强度会随着时间及恶劣气候等环境因素影响,使该磁石之磁力强度减弱,且磁场也会随外来磁性体之磁力影响,故无法稳定或确实驱动磁簧管之开关接点输出,而导致行车显示或警示系统故障。进而影响行车之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之主要目的系得供一种煞车感应开关结构改良,该开关结构是,一驱动块与煞车曲柄连接,煞车曲柄受煞车握把带动位移,驱动块设有一凹槽;一确动开关,轴向容入该凹槽内;
一簧片,其末端成一V形折状,V形状的尖端部与电极座靠近,藉由手压煞车动作,使簧片与电极座接触或分离,形成通路或开路之输出接点状态;该簧片系属导电性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煞车开关结构,能提供构稳定的电子信号,稳定可靠,有利于行车安全。
附图说明
附图1是习用之煞车感应开关结构常态示意图。
附图2是习用之煞车感应开关结构之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煞车感应开关结构改良之常态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煞车感应开关结构改良之静态结构放大示意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煞车感应开关结构改良之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煞车感应开关结构改良之使用状态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 车体 11 手握把 2 煞车柄
21 煞车握把 22 煞车曲柄 23 煞车束线
3 磁簧开关 31 磁簧管 32 磁石
33 感应输出线 34 发光模块 35 发光体
4 确动感应开关 41 电极座 42 簧片
43 确动开关 44 驱动块 45 凹槽
C 驱动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附图3、4、5、6所示,一驱动块44与煞车曲柄22连接,煞车曲柄22受煞车握把21带动位移,驱动块44设有一凹槽45;一确动开关43,轴向容入该凹槽45内;
一簧片42,其末端成一V形折状,V形状的尖端部与电极座41靠近,藉由手压煞车动作,使簧片42与电极座41接触或分离,形成通路或开路之输出接点状态;该簧片42系属导电性材质。
为了让本实用新型之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照第3及4图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一种煞车感应开关方式改良系包含包含一电极座41、一簧片42、一确动开关43及一驱动块44,该驱动块设有一凹槽45,该确动开关43系部份轴向高度容入该凹槽45内,该确动开关43之末端与该簧片42为闭路接点,且该簧片42设有一V形折状与该电极座41有一微小距离,当手压煞车握把21时,煞车曲柄22带动驱动块43向右移动,进而将原本容入部分轴向距离之确动开关43脱离凹槽45,使确动开关43之轴向高度增加,藉此该簧片42与电极座41形成一开路或闭路之输出接点状态。
藉此,经由该新改良后之煞车感应开关,可确保输出之电子讯号为稳定及确动状态,使得经由煞车动作来感应驱动之行车显示或警示装置,可为确实准确作动。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之保护范围当视后附之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久裕兴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久裕兴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14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