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检测一电子装置的键盘控制功能的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306628.4 | 申请日: | 2007-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065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 发明(设计)人: | 廖祝湘;张基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1/22 | 分类号: | G06F11/22 |
| 代理公司: | 上海翰鸿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佳铭 |
| 地址: | 台湾省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检测 电子 装置 键盘 控制 功能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有关于检测一电子装置的键盘控制功能的技术,尤其涉及一般所 说的QWERTY键盘的检测技术。
【背景技术】
在诸如个人数字助理或是移动电话这类配备有键盘的电子装置的制造工程 中,制造者通常会在该电子装置真正组装键盘之前,对它实施「键盘模拟测试 程序」,藉以确定它的键盘控制功能是否正常。
传统的键盘模拟测试程序,是先将一待测电子装置连接到一个已被确认功 能正常的键盘,然后由一测试者以手指去按该键盘上的每一按键。如果该待测 电子装置能够正确地分辨该测试者所按的每一按键,并据以执行相对应的运作, 就表示该待测电子装置是正常的,否则,就表示该待测电子装置是不良品。
在中国台湾公告I242153号案中提及一种按键讯号自动产生装置。此装置 是用一m×1多工器连接n个模拟开关,来模拟m×n个按键,并用一第一驱动 电路及一第二驱动电路分别驱动该多工器及该些模拟开关,藉此结构来产生m ×n个按键信号给一电路板。采用该装置来测试该电路板,虽不需要测试者去按 按键,然而,由于该装置完全是用硬件线路来模拟按键被按,导致它只能模拟 一种按键被按的状况,亦即被按顺序及被按方式都是唯一的,且无从改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检测一电子装置的键盘控制功能的系统,该系统以软 件控制硬件的方式,来模拟一键盘上的按键被按的状况。
更详而言之,该系统包括一电脑,一键盘模拟程序由该电脑执行,及一键 盘模拟电路连接该电脑及该电子装置。该键盘模拟程序包括复数个按键程序分 别对应代表一实体键盘上的按键,且当任一按键程序被触发时,该任一按键程 序会促使该电脑传送相对应的一控制资料给该键盘模拟电路。该键盘模拟电路 包括复数个行端,复数个列端,及复数个控制端,且被配置成能经由该些控制 端所接收到的控制资料,及根据所收到的控制资料对应导通其中一行端与其中 一列端。
由于该些行端是用来并行地连接该电子装置的行接脚,该些列端是用来并 行地连接该电子装置的列接脚,该些控制端是用来连接该电脑,因此,在该键 盘模拟程序控制下,该电脑每传送一笔控制资料给该键盘模拟电路,就会导致 该电子装置上的其中一行接脚与其中一条列接脚导通,这对该电子装置而言, 是相当于某一实体按键被按的作用。透过这样的方式,就能模拟该实体键盘上 的按键被按的动作。
较佳地,在本发明中,该键盘模拟电路包括一行多工器及一列多工器。该 行多工器具有多个并行的行端、一行连接端、及一组行控制端,且被配置成能 根据该组行控制端所接收到的行控制资料对应导通其中一个行端与该行连接 端。该列多工器具有多个并行的列端、一列连接端、及一组列控制端,且被配 置成能根据该组列控制端所接收到的列控制资料对应导通其中一个列端与该列 连接端。其中,该行多工器的行连接端连接该列多工器的列连接端。简言之, 该键盘模拟电路仅由一行多工器及一列多工器组成,电路结构相当简单,符合 低成本要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使用本发明系统去检测该电子装置的键盘控制功 能时,完全不需要该实体键盘,也不需要花费人力去按该按键。更重要的是, 本发明系统可以透过该键盘模拟程序的修改,轻易地变换多种模拟方式,或增 加更多种的模拟方式,藉以满足不同的测试需求,而且这些修改完全不会变动 到硬件上的设计。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一QWERTY键盘连接一电子装置时的等效电路图;
图2显示本发明系统的一较佳例子的方块图;
图3显示本发明系统的行多工器与列多工器的真值表;
图4显示本发明系统的键盘模拟程序的大致架构;
图5显示一对照表,用于指出本发明系统的键盘模拟程序中的各按键程序与 该QWERTY键盘上的各按键的对应关系;
图6显示本发明系统的键盘模拟程序的画面程序的执行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66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