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排式真空预压地基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306072.9 | 申请日: | 200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583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夏玉斌;刘强;邓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10 | 分类号: | E02D3/10;E02D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07***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排式 真空 预压 地基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础工程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真空预压地基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对软土地基的处理采用的真空预压处理方法,是在软土地基的上面铺设水平砂垫层,插入排水板,通过真空装置连接埋设于砂垫层内主管和滤管组成的支管,将软土地基中的水分通过排水板、砂垫层、虑管、主管抽出,达到加固软土地基的目的。真空压力的传递过程是:真空装置→主管→支管(滤管)→砂垫层→排水板→加固土体。真空压力在传递过程中受砂垫层和真空虑管、滤膜的阻尼作用,功率损失很大。实测资料显示,真空泵出口压力为96kPa,经过主管、滤管到达砂垫层时,真空压力降为80~90kPa,通过砂垫层传至排水板3m深处时,只有50~60kPa,损失率达30%以上。本发明的重点是针对上述方法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高效率的真空预压地基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高效率的直排式真空预压地基处理方法。
实现上述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直排式真空预压地基处理方法,在真空装置上设有主管,主管上分出若干支管,每个支管通过连接管与排水板相连接。
本发明直排式真空预压地基处理方法除去了现有处理方法中水平排水砂垫层和真空虑管、滤膜,直接用连接管将排水板与真空管相联接,大大减少了真空压力传递的沿程损失,提高了真空传递效能和加固效果,降低了加固费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中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直排式真空预压地基处理方法,在真空装置1上设有主管2,主管2穿过上部的密封膜3,布设于地基表面的工作垫层7,主管2上分出若干支管4,每个支管4通过连接管5与排水板6相连接,将排水板6内的水分直接抽出。
进一步,本发明方法中每一个真空装置、主管和支管组成一个真空单元,在本发明处理方法中每个真空预压区可由一个或多个真空单元构成。
下面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效果作详细的描述。
(1)不用砂垫层传递真空压力和水平排水,减低真空预压能量传递损失
常用的真空预压方法,在地表层需铺设一层厚度为50~100cm的砂垫层,主要起传递真空压力和水平排水双重作用,因此,砂垫层质量要求高,通常采用中粗砂,含泥量要求小于5%,干密度大于1.5t/m3。铺设时要保持砂垫层厚度的均匀,充分盖住真空滤管,使垂直排水板、滤管通过砂垫层,形成一个完整的真空压力传递系统和排水系统。直排式真空预压法,用连接管直接与排水板相连,不需要通过砂垫层传递真空压力和水平排水,因此,取消砂垫层后可以降低阻力。
(2)直排式真空预压法可缩短传递路径,提高对深层软土作用效果
可将连接管置入塑料排水板中一定深度 (目前能达到膜下0~3m)。有利于缩短真空压力传递路径,减少真空能量在排水板内的传递损失,提高真空预压对深层软土的作用效果
(3)直排式真空预压对密封膜要求降低
直排式真空预压法,真空压力是通过管道直接传递到塑料排水板中,因此,对于表层的密封要求相对要低,可将密封膜减为2层。在真空联合堆载过程中如果造成局部密封不严,也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4)直排式真空预压可由一个或多个独立的真空单元组成真空预压加固系统,减少故障维修对整个地基加固质量的影响
常用真空预压法,需经过砂垫层、排水板将真空压力传递到软土中,整个真空传递系统必须相通。直排式真空预压法,可利用一台泵或几台泵形成独立真空子系统。一个真空预压加固区可由若干个独立的真空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对所控制区域进行独立加载,不受其它子系统的干扰。其优势在于出现局部漏气或设备故障时,可以单独对子系统的设备及控制区的密封性进行查检或维修。不会影响加固区内的其它区域。
(5)直排式真空预压能效提高能效,减少设备用量
常用真空预压法规范规定,密封下膜真空压力达到80kpa,需平均1000m2加固面积安装一台7.5kw的真空泵。采用直排式真空预压法,达到同样加固效果,据测试只需1500~2000m2面积安装一台7.5kw功率的真空泵,能效提高1.5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607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