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顺砖和具有丁顺组合结构的墙体加夹保温层的砌筑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305510.X | 申请日: | 2007-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092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志伟 |
主分类号: | E04B2/02 | 分类号: | E04B2/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1200山东省潍***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顺砖 具有 组合 结构 墙体 保温 砌筑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节能建筑保温夹芯复合墙体领域中的一种用顺砖和具有丁顺组合结构的墙体加夹保温层砌筑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已建成现有的近400亿平方米的建筑,基本上是高耗能建筑物,单位面积采暖或供冷等所消耗能源相当于气候接近的发达国家的3倍,但舒适程度却反比发达国家差很多,采暖或供冷用能的2/3白白跑掉了,这主要因为是建筑物的外墙体等围护结构使用的是非节能保温墙体所造成的。在建筑砌筑墙体上,这就面临着一个节能建筑施工或建筑节能减排的重大问题。
现虽有一些砌筑保温夹芯复合墙体的工艺或方法,例如:US4028860A和CN1737284A专利申请号200510044507.8来砌筑保温夹芯复合墙体,以提高或加强对外墙体的保温隔热功能作用;但因其使用后整体或其缺少建筑传统艺术美感,内在结构质量差,或其造价成本高、砌筑速度慢,得房率低以及或因其使用一顺一丁保温夹芯式的砌筑方法所致使其传热传导冷桥多而又致使其保温节能效果差等等,所以以上其砌筑方法或其带来的综合效益效果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为克服解决以上现有的保温夹芯复合墙体保温隔热功能差或散热传导点多或冷桥多及其砌筑方法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发明就是要提供一种用顺砖和具有丁顺组合结构的墙体加夹保温层的砌筑方法,来砌筑成具有两顺见丁或其以上的多顺见丁及其具有多种样式或多种具有不同结构的保温节能夹芯复合墙体,以加强或提高改善其建筑节能墙体尤其是保温节能夹芯复合墙体的保温节能隔热的功能或作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或使用一种用顺砖和具有丁顺组合结构的墙体加夹保温层的砌筑方法,砌筑成具有保温节能夹芯复合墙体。其保温节能夹芯复合墙体的砌筑方法,其原理主要是通过或利用具有不相同顺丁砖中的顺砖和具有丁顺组合结构的墙体之间的空隙或空间再夹加保温物质材料层砌筑成非一顺一丁保温夹芯式的保温节能夹芯复合墙体,用以来进行热阻保温隔热,以达到更好的建筑节能的目的。其是一种砌筑方法上的发明。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生产、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同规格尺寸或形状的砖或砌块,其中有一种被称谓顺砖,另一种则被称谓丁砖,顺砖和丁砖共有6个面,且均是矩形;丁砖和顺砖两者在相对此之下,其大面或条面边长长者为顺砖(图1),短者为丁砖(图2);顶面的边长长者即砖的宽,宽者为丁砖(图2),短窄者为顺砖(图1)。其顺砖和丁砖的互相关系是:或者是相对固定的,或者是1顺砖的长=2丁砖的宽+灰缝;或者是1丁砖的长=2顺砖的宽+灰缝,或者是1丁砖的长>〔大于〕2顺砖的宽;其顺砖和丁砖的厚度即高相同相等或相近。在用不同的顺砖和丁砖砌筑保温节能夹芯复合墙体时,将其隔热保温材料层加夹或填充在连续2层或其以上其砌筑的多层或多顺垂直顺砖和其砌筑的其厚度为1丁砖长的且具有丁顺组合结构的墙体的中间或之间(图9-14),其中的多层或多顺的数值或大小多少>〔大于〕2层或2顺,即形成了具有用不同的顺砖和丁砖砌筑成的节能保温隔热夹芯复合墙体;其砌筑夹芯复合墙的过程就是用顺砖和具有丁顺组合结构的墙体加夹保温层的砌筑方法上的使用过程。在砌筑节能保温夹芯复合墙体的过程中,顺砖和丁砖需要和必须相互配套组合使用,且不能单独使用,即顺砖必须使其长×高的面在外或朝外,丁砖必须使其宽×高的面在外或朝外。其通过不同的组合使用,即能砌筑排列出具有2顺见丁或其3顺见丁、多顺见丁等或具有不同高度或不同结构类型的保温夹芯复合墙体,其中的多顺的数值或大小多少>[大于]2顺。请详见附图9-14。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砌筑方法,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为了方便说明,特将附图中的A表示顺砖,B表示丁砖,并在本说明中,将顺砖的长×高的面积称之为大面(图1、3、5)。
图1-13是本发明的斜视立体示意图或斜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志伟,未经刘志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55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