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系统及其警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305453.5 | 申请日: | 200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065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桦;戴伟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32 | 分类号: | G06F1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蒲迈文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系统 及其 警告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电子系统及其警告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而其所需的附属设备亦越来越多以符合 多功能的要求。通常藉由处理器控制中枢的电子设备,作为驱动、控制、检 测、指示、警告及通讯传输之用。倘若处理器因外在不明确的因素而发生错 误动作(failed)或硬件上的损坏,则会使电子设备无法控制其周边的附属设备 的运作,例如无法控制散热器运作而导致无法有效散热,甚至在严重时,会 造成电子设备当机。
为改善上述情形,通常会于电子设备中设置一警告(alarm)装置,以于处理 器发生错误时产生警告信号以作为提醒之用,故警告装置已成为电子设备中 不可或缺的一要件。
请参照图1所示,现有系统1具有警告装置11、处理器12、客户系统端 13及风扇14。警告装置11电性连接于处理器12及客户系统端13之间,而 处理器12与风扇14电性连接,并检测风扇14的转速。
请再参照图2及图3所示,通常警告装置11的架构依据其使用的组件不 同,可分为开漏极电路(open drain)或开集电极电路(open collector)。
当警告装置11的架构为开漏极电路时,其具有第一电阻器111、第二电 阻器112、金氧半场效晶体管113、第三电阻器114及第一电容器115。第一 电阻111及第二电阻器112分别与金氧半场效晶体管113的栅极电性连接, 且第二电阻器112又与金氧半场效晶体管113的源极及接地端电性连接。第 三电阻器114及第一电容器115分别与金氧半场效晶体管113的漏极电性连 接。
而当警告装置11’的架构为开集电极电路时,其具有第四电阻器116、双 极接面晶体管117、第五电阻器118及第二电容器119。双极接面晶体管117 分别与第四电阻器116、第二电容器119及第五电阻器118电性连接,第二电 容器119与第五电阻器119电性连接。
以警告装置11的架构为开漏极电路为例,请再同时参照图1与图2所示, 处理器12检测风扇14的感测信号S01以产生状态信号S02,并使警告装置 11依据状态信号S02而输出警告信号S03至客户系统端13。
承上,当风扇14为正常状态时,则处理器12检测风扇14的感测信号S01, 以产生高电平的状态信号S02。高电平的状态信号S02使警告装置11的第一 晶体管113导通(turn on),而输出低电平的警告信号S03。客户系统端13 依据低电平的警告信号S03,以判断处理器12及风扇14为正常状态,而不 对风扇14产生任何控制。
再者,当风扇14为异常状态时,则处理器12检测风扇14的感测信号S01, 以产生低电平的状态信号S02。低电平的状态信号S02使警告装置11的第一 晶体管113截止(turn off),而输出高电平的警告信号S03。客户系统端13 依据高电平的警告信号S03,以判断处理器12及风扇14为异常状态,而控 制风扇14停止运作。
此外,处理器12自身亦会有异常状态的发生,例如开路、短路或浮接, 而警告装置11亦会产生警告信号S03。当处理器12因为短路或浮接而处于 异常状态时,状态信号S02为低电平,而使得警告装置11输出高电平的警告 信号S03,此时客户系统端13可得知运作异常。
然而,当处理器12因为开路或供应电源过高(high to Vdd)而处于异常状态 时,则状态信号S02为高电平,使得警告装置11输出低电平的警告信号S03, 造成客户系统端13判断处理器12还是处于正常状态,因而造成误判断。
上述的误判断的产生是因为警告装置11无法明确地判断何种装置为异常 状态,使得处理器12无法有效控制风扇14的运作,而造成系统1当机。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能够明确判断周边装置是否 处于异常状态,并实时发出警告的电子系统及其警告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545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