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用预焙阳极煅烧炉提产操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304702.9 | 申请日: | 200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985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发明(设计)人: | 王熙慧;李莹;李德坤;郝永琴;陈景民;江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5/64 | 分类号: | C04B35/64;C25C3/12 |
代理公司: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李迎春 |
地址: | 100082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铝用预焙 阳极 煅烧 炉提产 操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一种铝用预焙阳极煅烧炉提产操作方法,涉及一种铝用预焙阳极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铝用预焙阳极煅烧过程中使用的24罐顺流式八层火道煅烧炉设计产能为每罐每小时80kg,使用寿命一般为8年。
在实际生产操作中,挥发分控制精度为10±2%,经常因为挥发分过高或过低,造成煅烧炉温度和负压不稳定,炉体的整体温度不高,煅烧带较短,一般控制在二层至五层,煅后焦真比重在2.00g/cm3~2.05g/cm3之间徘徊,整体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出口阳极高标准的质量要求。
同时设计产能为每罐每小时80kg,限制了挥发分单位时间溢出总量,高温煅烧带一般在火道二层到五层。产量低,排料制度为每小时排料三次,每次排料器转动8分钟以内,炉内石油焦运动时间比停止时间短,造成罐壁易出现异常结焦。
煅烧炉投资大,产量低,投资回收期长,对降低阳极成本非常不利;突破设计产能与之相配套的工艺技术控制和操作方法都不能相适应,容易造成煅烧炉寿命缩短,煅后焦质量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有效能提高煅烧炉产量和煅后焦质量,同时保证煅烧炉寿命不受到影响铝用预焙阳极煅烧炉提产操作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铝用预焙阳极煅烧炉提产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操作过程中控制的工艺条件为:
(1)将煅前焦挥发分的控制精度控制为10±1%;
(2)排料制度为每小时4次排料,每次排料9分钟,停6分钟;
(3)控制烟道总负压控制为-100~-150Pa,火道负压控制为-40~-55Pa;下火口每8小时清理一次,横道每15天清理一次,挥发分大道、溢出口清理周期为20天,料罐每3个月清理一次;
(4)煅烧炉在预热空气竖道上侧壁上设有一预热空气外排口。
本发明的铝用预焙阳极煅烧炉提产操作方法,由于:
1)产能提高后,单位时间内挥发分的溢出量在增加,但石油焦在炉内运动速度也在加快,为了减少挥发分波动对炉温和煅烧质量的影响,应首先从石油焦(煅前料)的配料开始,严格控制挥发分含量,煅前焦挥发分的控制精度提高到目前的10±1%。
2)产量要提高,要保证煅烧炉温度控制的稳定,应首先考虑挥发分溢出应均匀,防止石油焦在挥发分排出过程中,发生异常结焦,所以排料制度应该适应高产需要,改为每小时4次排料,每次最长可以排料9分钟,停6分钟,产能提高到每罐每小时排料120kg,少量多次均匀排料使罐式煅烧炉内石油焦大部分时间处于运动状态,每次静止时间减少,异常结焦现象将大大减少,同时保证了挥发分均匀溢出。
3)操作技术适应高产需要进行改进,有效解决高产的弊端。
a.拉长煅烧带,使用相应的负压
高产时,挥发分控制精度提高,单位时间内挥发分溢出总量增加,所以烟道总负压控制在-100~-150Pa,火道负压控制在-40~-55Pa,一方面提高负压加快挥发分的流速,防止道口堵塞,一方面可以使煅烧带拉长(二层至六层或七层),煅后焦质量提高。
b.改进煅烧炉清理制度,缩短清理周期,解决道口易堵塞的问题。下火口每班接班后清理一次,横道每15天清理一次,挥发分大道、溢出口清理周期由30天缩短到20天,料罐由每4个月清理一次改为每3个月清理一次。
c.预热空气、后挥发分竖道在高产状态下尽量减少使用。使用预热空气和后挥发分会使火道温度进一步升高,并容易在火道内形成局部高温,造成料罐烧穿和火道温度超高的问题。
d.进行预热空气道外排改造。高产后将面对煅烧炉整体温度提高的难题,充分利用预热空气外排,使底部预热空气流动道充分发挥降低煅烧炉底部温度和煅后焦温度的作用,防止支撑底板过烧和水套冷却压力过大的问题,有效防止设备状况的恶化和石油焦的氧化。
e.煅烧炉的密封。煅烧炉是负压操作,由于烘炉过程中的膨胀和炉体各观测点的需要,容易在道口、炉侧、炉角、沙封和观察口铁具处漏风,漏风后容易造成负压损失和边火道温度过低,道口易结焦堵塞等问题,因此要格外加强炉体密封和烟道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470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