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雨水径流水质监测真空取样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304537.7 | 申请日: | 200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644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赵树旗;周玉文;汪明明;刘世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14 | 分类号: | G01N1/14;G01N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慧 |
地址: | 10002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雨水 径流 水质 监测 真空 取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雨水径流水质监测真空取样装置,属于水利工程给水排水领域。
背景技术
城市雨水利用的可行性及可利用程度不仅取决于降雨的雨量和时空分布,而且也取决于降雨径流的水质状况,降雨径流水质的监测分析是进行城市雨水利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而雨水取样是否准确、及时、可靠,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水质监测工作的质量。过去,在降雨径流水质监测工作中,人们大多采用现场人工取样,很难保证各取样点采样时间的统一,也不易把握准确的产流时间,给进一步的分析工作带来了不便,同时,现场取样工作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多点取样的情形更是如此,尤其遇到天黑风大的情况,现场取样人员要冒雨往返于取样点和实验室之间,现场取样工作非常辛苦。目前,有各种便携式水质监测取样器,但一台仪器只能单点取样,且其价格昂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了现有的水质监测取样器取点单一、价格昂贵的缺陷,提供了一种雨水径流水质监测真空取样装置。本装置可以同时对多个取样点同时进行取样,并且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本装置包括真空缓冲瓶12、真空泵14和多个结构相同的雨水取样装置。其中,真空缓冲瓶12与真空泵14相连通,每个雨水取样装置都与真空缓冲瓶12相连通,每个雨水取样装置的结构如下:包括有室外雨水采样瓶15、室内雨水收集瓶4和雨水样品瓶7;室外雨水采样瓶15与室内雨水收集瓶4通过室外雨水采集引入导管2相连通,在室外雨水采集引入导管2上设置有进雨水阀门3。室内雨水收集瓶4与雨水样品瓶7通过连接雨水样品瓶导管5相连通,在连接雨水样品瓶导管5上设置有放雨水阀门6。室内雨水收集瓶4通过室内雨水收集瓶抽真空导管11与真空缓冲瓶12相连通,在室内雨水收集瓶抽真空导管11上设置有抽真空阀门10。室内雨水收集瓶4通过室内雨水收集瓶通气导管8与大气相连通,在室内雨水收集瓶通气导管8上设置有通气阀门9。
还包括有用于固定室外雨水采样瓶15的三脚固定支架16,在三脚固定支架16上设置有警示灯17。
与现有的取样装置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解决雨水径流多点同时取样问题,并统一不同下垫面各取样点的取样时间;2)确定出各取样点的准确产流时间;3)省去冒雨现场取样的劳动量,并且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图1室内装置示意图
图2室内雨水收集瓶示意图
图3室外取样头示意图
图中:1、取样平台,2、室外雨水采集引入导管,3、进雨水阀门,4、室内雨水收集瓶,5、连接雨水样品瓶导管,6、放雨水阀门,7、雨水样品瓶,8、室内雨水收集瓶通气导管,9、通气阀门,10、抽真空阀门,11、室内雨水收集瓶抽真空导管,12、真空缓冲瓶,13、连接真空泵导管,14、真空泵,15、室外雨水采样瓶,16、三脚固定支架,17、警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主要包括室外取样头、室内雨水收集瓶4、真空缓冲瓶12以及真空泵14。其中,室外取样头包括有室外雨水采样瓶15、三脚固定支架16和警示灯17。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六个室外雨水采样瓶15和六个室内雨水收集瓶,其中室外雨水采样瓶15与室内雨水收集瓶4通过室外雨水采集引入导管2一一对应连接,在室外雨水采集引入导管2上安装有进雨水阀门3。室内雨水收集瓶4与雨水样品瓶7通过连接雨水样品瓶导管5相连,并用放雨水阀门6控制。室内雨水收集瓶4与真空缓冲瓶12通过室内雨水收集瓶抽真空导管11相连,并用抽真空阀门10控制。室内雨水收集瓶4由雨水收集瓶通气导管8与大气接通,并用通气阀门9控制。真空缓冲瓶12与真空泵14之间通过连接真空泵导管13相连。
真空泵14要由室外雨水采集引入导管2的铺设情况和管径大小,由水力计算确定合适的真空泵型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45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