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304475.X | 申请日: | 200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927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李强;常学良;许友好;杨克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11/02 | 分类号: | C10G11/02;C10G7/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景朝;庞立志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辛烷值 汽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石油烃的催化转化方法,更具体地说,是关于一种 提高汽油收率、提高汽油辛烷值的催化转化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世界各国均对车用汽油的硫含量、烯烃含 量、芳烃含量等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限制指标。例如,我国车用汽油标准 (GB17930-2006,简称国III标准)规定,车用汽油苯含量<1%,芳烃含 量<40%,烯烃含量<30%,硫含量<0.015w%。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 展,汽车制造业水平不断提高,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汽油需求量日益增 加,而且对汽油辛烷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我国车用汽油以催化裂化(FCC)汽油为主,约占成品汽油量 的75%。由于加工的原料油日益重质化和劣质化,催化裂化汽油硫含量高、 烯烃含量高,目前,国内外报道的生产清洁汽油的技术主要集中在降低催 化汽油烯烃含量和脱硫上。由于烯烃含量高对提高汽油辛烷值有利,许多 降烯烃、加氢脱硫技术造成汽油辛烷值的损失。另外,受催化裂化工艺自 身的限制,催化裂化汽油辛烷值一般在93以下。因此开发生产高辛烷值的 清洁汽油的工艺方法变得日益迫切,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催 化裂化是一个多产汽油的工艺过程,其所产柴油品质较差,一般需要经过 加氢精制等处理过程才能达到产品要求。
为了保持或者提高催化裂化汽油的辛烷值,CN1232070A公开了一种 制取富含异构烷烃汽油的催化转化方法。该方法采用串联提升管反应器, 原料油在第一反应区以一次裂化反应为主,采用较高的反应强度,经较短 的停留时间后进入扩径的第二反应区。第二反应区采用低重时空速和较低 的反应温度,适度控制二次裂化反应,增加氢转移反应和异构化反应。通 过这种方法,使汽油烯烃含量大幅下降,汽油辛烷值保持不变或略有增加。
US 3784463公开了一种利用催化裂化过程提高汽油辛烷值的方法。该 方法采用两根以上的提升管反应器,其中一根专门用于加工低品质汽油, 使其在较高温度下发生催化裂化反应。该方法不仅设备改动大、操作复杂, 而且汽油损耗较大。
CN1611573A公开了一种提高汽油辛烷值的方法,该方法将初馏点大 于100℃的重汽油注入位于提升管反应器下部的第一反应段与来自再生器 的再生催化剂接触、反应。FCC原料从提升管反应器第二段注入与上述物 流接触、反应。该方法能够提高汽油辛烷值,但是同样会使汽油收率降低。
CN1746265A公开了一种劣质油料的催化裂化加工方法。该方法将劣 质油料经过催化得到的轻柴油馏分返回催化裂化装置进行回炼,得到的重 柴油馏分进行溶剂抽提,抽出的重芳烃作为产品,抽佘油返回催化裂化装 置回炼。该方法不产或者少产轻柴油,增加了汽油和液化气产率。
H1723公开了一种生产汽油调和组分的方法。该方法是将富含苯的汽 油与富含重质烷基芳香烃的喷气燃料油一起进入催化裂化反应器进行烷基 转移反应,从而降低汽油的苯含量,生成甲苯和二甲苯,提高汽油辛烷值。 由于该方法中是将全馏分汽油回炼,因此汽油收率低,汽油中烯烃损失过 大。
相对于欧美国家,我国车用汽油主要来源为催化裂化汽油,目前汽油 芳烃组成普遍低于国III标准芳烃<40%,苯<1%的要求。因此,降低芳 烃含量的需求并不迫切,相反,由于芳烃对提高汽油辛烷值有利,我国汽 油还可适当增加汽油内芳烃的含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供一种简便易行的提高催化 裂化汽油收率和辛烷值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的方法,将原料油引入催化裂化反应 器,与催化剂接触并在催化裂化条件下反应,反应完成后分离反应油气和 待生催化剂,分离出的待生催化剂经汽提、再生后循环使用;分离出的反 应油气引入分馏部分;在分馏部分分离出馏程为100~360℃的重汽油和轻 柴油馏分,将该段馏分经或不经加氢后注入催化裂化反应器中回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447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白腐真菌及其选育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凹凸棒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