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USB的双向睡眠唤醒方法及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304158.8 | 申请日: | 2007-1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068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 发明(设计)人: | 张光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上海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3/42 | 分类号: | G06F13/4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 松 |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usb 双向 睡眠 唤醒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USB的双向睡眠唤醒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USB协议规定,USB设备分为USB Host(应用处理器)和USB Device设备(无线模块)。
目前,如基于“应用处理器+无线模块”硬件架构的智能终端很少使用USB作为两者之间的通信口。虽然已有部分应用处理器与无线模块之间通信采用USB作为通信口,但都用于待机功耗不敏感的应用场景下。对于对系统功耗异常敏感的智能手机上,尚没有使用USB口作为通信口的实例。
这是由于USB HOST协议的复杂性,使得采用USB HOST协议实现USB双向睡眠唤醒机制的实施十分困难,导致系统功耗居高不下,影响到USB通信口在系统功耗敏感的移动终端上的应用。为此,解决USB双向睡眠唤醒实施困难的问题,是实现基于这种硬件架构的终端设备最为关键的技术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现有技术中基于USB双向睡眠唤醒实施困难,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基于USB的双向睡眠唤醒方法,包括:
第一模块根据预定条件自主进入睡眠状态;
第二模块根据第一类通用可编程输入输出口信号状态检测到第一模块处于睡眠状态;
当第二模块需要唤醒第一模块时,通过第二类通用可编程输入输出口信号唤醒第一模块。
同时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于USB的双向睡眠唤醒装置,包括:
自主睡眠模块:用于根据预定条件自主进入睡眠状态;
检测模块:用于根据第一类通用可编程输入输出口信号状态检测到第一模块处于睡眠状态;
唤醒模块:用于当第二模块需要唤醒第一模块时,通过第二类通用可编程输入输出口唤醒第一模块。
同时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于USB的双向睡眠唤醒的无线模块,包括:
无线检测模块:用于根据第一类通用可编程输入输出口信号状态检测到应用处理器的USB模块处于睡眠状态;
无线唤醒模块:用于当无线模块需要唤醒应用处理器的USB模块时,通过第二类通用可编程输入输出口唤醒应用处理器的USB模块。
同时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于USB的双向睡眠唤醒的应用处理器,包括:
处理器检测模块:用于根据第一类通用可编程输入输出口信号状态检测到无线模块处于睡眠状态;
处理器唤醒模块:用于当应用处理器的USB模块需要唤醒无线模块时,通过第二类通用可编程输入输出口唤醒无线模块。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方案可以看出,正是由于第一模块的睡眠控制自主独立,只需要保证自己系统功耗最低,就可以实现全系统的功耗最低,解决了使用USB作为通信口时双向睡眠唤醒实施困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实施例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二实施例方法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三实施例装置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第四实施例无线模块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五实施例应用处理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克服基于USB双向睡眠唤醒实施困难的缺陷,如图1所示,本技术方案中的装置使用4个GPIO(Gereral Programable Input Output,通用可编程输入输出口),A2B_wake 30、A2B_sleep 31、B2A_wake 32和B2A_sleep 33来完成应用处理器10(USB host)与无线模块20(USB device)之间的双向睡眠唤醒。其中应用处理器10包括USB模块11,无线模块20包括USB模块21,应用处理器10和无线模块20通过A2B_wake30、A2B_sleep31、B2A_wake32和B2A_sleep33连接,对所使用的4个GPIO定义如下:
表1 应用处理器与模块之间的睡眠唤醒GPIO定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上海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上海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41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