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透镜系统及使用该透镜系统的投影机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300975.6 | 申请日: | 2007-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630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 发明(设计)人: | 川上悦郎;手岛康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G02B15/16 | 分类号: | G02B15/16;G02B9/12;G03B21/00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建新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透镜 系统 使用 投影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将来自改变DMD等的光的反射方向而形成图像的光阀(light valve)的图像放大投射到屏幕及其他上的透镜口径较小的透镜系统。
背景技术
采用DMD作为光阀(light valve)的投影机在小型化的方面比其他方式有利,目前,以在进行演示时方便的数据投影机为主、可便携的紧凑结构广泛普及。
在以可携带为前提的投影机中,减小厚度尺寸是重要的,在与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等一起带着行走的情况较多的使用方式的投影机中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要素。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手段,有例如特开2003-121736号公报中公开那样的投影透镜的有效直径的小型化设计方法的一例。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实现透镜直径较小的透镜系统、即使是有限的空间也能够投射较大的画面的高像质且携带方便的薄型投影机。
本发明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的透镜系统,从放大侧依次由第1透镜组及第2透镜组构成,上述第1透镜组整体构成大致远焦光学系统,上述第2透镜组整体具有正光焦度。
从放大侧依次配设第1a透镜组及第1b透镜组来构成上述第1透镜组,上述第1a透镜组整体具有负光焦度,上述第1b透镜组整体具有正光焦度;从放大侧依次配设第2a透镜组及第2b透镜组来构成上述第2透镜组,上述第2a透镜组整体具有负光焦度,上述第2b透镜组整体具有正光焦度。
关于对上述第1透镜组设定的倍率,满足下述条件式(1),关于对上述第1透镜组设定的远焦倍率,满足下述条件式(2),关于对上述第1a透镜组设定的倍率,满足下述条件式(3),关于对上述第2a透镜组设定的倍率,满足下述条件式(4),关于对上述第2b透镜组设定的倍率,满足下述条件式(5),关于上述第1透镜组的光轴上的厚度尺寸,满足下述条件式(6)。
(1)-0.3≤f/fI≤0.3
(2)0.3≤hIE/hIX≤0.5
(3)-2.0≤f/fIa≤-0.5
(4)-0.6≤f/fIIa≤0.1
(5)0.3≤f/fIIb≤0.7
(6)1.9≤TI/f≤3.0
其中,
f:透镜整个系统的合成焦距,
fI:第1透镜组的合成焦距,
hIE:向第1透镜组中配置在最靠放大侧的透镜的放大侧面入射的入射近轴光线高度,
hIX:从第1透镜组中配置在最靠缩小侧的透镜的缩小侧面射出的射出近轴光线高度,
fIa:构成第1透镜组的第1a透镜组的合成焦距,
fIIa:构成第2透镜组的第2a透镜组的合成焦距,
fIIb:构成第2透镜组的第2b透镜组的合成焦距,
TI:第1透镜组中配置在最靠放大侧的透镜的放大侧面与第1透镜组中配置在最靠缩小侧的透镜的缩小侧面的光轴上的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透镜系统的第1实施例的透镜结构图。
图2是第1实施例的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3是本发明的透镜系统的第2实施例的透镜结构图。
图4是第2实施例的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5是本发明的透镜系统的第3实施例的透镜结构图。
图6是第3实施例的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7是本发明的透镜系统的第4实施例的透镜结构图。
图8是第4实施例的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9是本发明的透镜系统的第5实施例的透镜结构图。
图10是第5实施例的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11是本发明的透镜系统的第6实施例的透镜结构图。
图12是第6实施例的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13是本发明的透镜系统的第7实施例的透镜结构图。
图14是第7实施例的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15是本发明的透镜系统的第8实施例的透镜结构图。
图16是第8实施例的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17是本发明的透镜系统的第9实施例的透镜结构图。
图18是第9实施例的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19是本发明的透镜系统的第10实施例的透镜结构图。
图20是第10实施例的透镜的各像差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未经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09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