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梯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300966.7 | 申请日: | 200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979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小野哲志;松冈秀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B66B5/28 | 分类号: | B66B5/2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冲器,该缓冲器被设置在电梯升降通道的底部,在电梯轿厢或者平衡重超出正常的速度接近升降通道底部时,能够以适当的减速度缓和冲撞力,使电梯轿厢或者平衡重安全停止。
背景技术
电梯在正常的状态下,其下降位置不会超过最下层的正常停止位置,但在发生了某种异常时,电梯的下降位置可能会超过最下层的正常停止位置。为此,为了缓和电梯轿厢的冲撞力,使得即使在发生了上述异常时,仍然能够使电梯轿厢安全地停止,有义务在形成在电梯升降通道的底部的电梯坑中设置缓冲器。众所周知,作为前提条件,所设置的缓冲器需要具有如下功能,即,当电梯轿厢或者平衡重的下降位置超过了最下层的正常停止位置时,即使此时的速度超过了该电梯的额定速度,该缓冲器仍然能够使电梯轿厢安全停止。
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日本国发明专利特开平7-237846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方案,其在工作缸内封入了液压油,并利用设置在柱塞底部的喷出口的缓冲作用来发挥缓冲功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37846号公报(图1)
一般来说,缓冲器设置在电梯坑内,其具有与电梯额定速度相应的缓冲功能,但是,如果该电梯的额定速度很高,则为了能够以适当的减速度来缓和冲撞力,需要设置具有较长缓冲距离的缓冲器。由于该种缓冲器必然会具有高度尺寸较大的工作缸和柱塞,所以,为了确保位于最下层时的电梯轿厢的底部与柱塞的顶部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隔,有必要加大电梯坑的深度尺寸。如此,不仅存在空间得不到有效利用的问题,尤其还存在如下的大问题,即,需要在大楼建设时加深开挖深度,以确保电梯坑具有足够的深度尺寸,而这将导致成本上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而作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用的缓冲器以及具有该缓冲器的电梯装置,其能够减小电梯坑的深度尺寸。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其具有缓冲器,该缓冲器具有:工作缸,该工作缸安装在升降通道的底部,其中填充有工作液;以及柱塞,该柱塞插入该工作缸内,能够在垂直方向上进行位移,其中,当升降体到达低于规定高度的位置时,为了避免与所述升降体发生冲撞,所述柱塞下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电梯用的缓冲器以及具有该缓冲器的电梯装置,其能够减小电梯坑的深度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梯缓冲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局部剖面图;
图2是表示缓冲器和电梯轿厢之间关系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电梯的大致结构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梯缓冲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柱塞被按下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缓冲器
2工作缸
3柱塞
4喷出孔
5工作油
6液量调节单元
7臂部
8螺旋轴
9可动体
10驱动装置
11电梯轿厢
12平衡重
13钢丝绳
14卷扬机
15机械室
16升降通道
16a电梯坑
17绳轮
18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梯缓冲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局部剖面图,图2是表示缓冲器和电梯轿厢之间关系的说明图,图3是表示电梯的大致结构的说明图。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梯被构成为,安装在机械室15内的卷扬机14的绳轮17上卷挂着钢丝绳13,该钢丝绳13用于悬吊作为升降体的电梯轿厢11以及平衡重12,通过使绳轮17旋转,能够使电梯轿厢11等运行。在这样的电梯中,有义务在位于升降通道16底部的电梯坑16a中安装缓冲器1。此外,有时还在平衡重12的下方安装该缓冲器1(为了方便起见而未在图上示出),并且,卷扬机14也可以不安装在机械室15内,而安装在升降通道16内。
此外,如图1所示,缓冲器1以垂直的方式竖立地设置在升降通道16的底部,由固定在底部的工作缸2和从工作缸2的上端部分插入工作缸内的中空的柱塞3构成。在此,柱塞3可相对于工作缸2在垂直方向上位移,柱塞3的底部具有喷出孔4。此外,在工作缸2的内部充填有作为工作液的例如涡轮机油等工作油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096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枯草蛋白酶变体
- 下一篇:产油酵母和真菌中类胡萝卜素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