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玉米秃尖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300325.1 | 申请日: | 200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461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李艳华;王国栋;潘相文;马光波;于泽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43/653 | 分类号: | A01N43/653;A01P21/00 |
代理公司: | 长春科宇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杨恕平 |
地址: | 150081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玉米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是关于一种防治玉米秃尖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玉米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玉米的作用越来越广泛,不仅作为人类的食物和牧业的饲料,而且在能源、化工等领域,其需求日益增加。提高玉米单位产量已迫在眉睫。而玉米秃尖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一般可减产8-11%,因此解决玉米秃尖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玉米秃尖的原因很复杂,其机理至今没有完全研究清楚。目前农学界已达成共识的有三个原因,并且都有研究成果佐证。第一,品种原因。东北农业大学培育的“东农42”品种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秃尖长度减少了40-50%,但其产量性状与新培育的高产、优质品种相比,只能算中上等,制约其大面积推广。第二,营养原因。该理论认为玉米秃尖是营养不足引起的,广大农业科研人员研究出不少配方施肥和各种各样的含有微量元素的增产剂、叶喷剂等,效果较为明显的可减少秃尖长度30-50%。第三,根部主动吸收和运输能力上的原因。玉米营养体较大,根系相对较弱,主动吸收能力差,再加上运输通道不畅,即使有足够的营养成分,也很难输送到玉米穗顶端,造成秃尖。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杨恕平、张秋英、李艳华等人利用激素烯效唑调控玉米的生长发育,矮化了玉米株高并增加了30-35%的根量,减少秃尖长度40-50%。以上研究表明,每一种解决途径,减少秃尖的长度都没有超过一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克服现有技术单独使用的缺点,提供一种综合防治玉米秃尖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可显著的减少秃尖长度,一般可减少秃尖长度50-85%。
本发明的基本思路如下:
我们知道育种周期过长,并且玉米栽培面积过大,推广应用也需很长的过程,远水解不了近渴,因此品种原因不是在近期能够解决的,本发明的着眼点是将营养原因和强化根部吸收与运输能力结合起来,可以尽快解决玉米秃尖带来的损失。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措施予以实现。
1用浓度为150ppm烯效唑(张家港市联合化工厂生产)溶
液闷种,每10kg玉米种子用2kg该溶液喷洒,闷种6-10h;
2.增施专用肥,每亩4kg,该专用肥配方如下:
硫酸钾50-60%(重量) 大庆兴农钾肥厂生产
硫酸锌25-30%(重量) 辽宁省葫芦岛锌肥厂生产
硫酸锰10-13%(重量) 辽宁省葫芦岛化工厂生产
硫酸镁5-7% (重量) 辽宁省营口化工厂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从2001年开始,在黑龙江省海伦市等9个市县与24个国营农场进行了示范推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减少秃尖长度50-85%,单产提高5-8%。下面对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
1.浸种:将稀效唑(张家港市联合化工厂生产)加水,制成浓度为150ppm的溶液;每10kg玉米种子用2kg该溶液喷洒,边喷边翻动种子,然后用一湿麻袋盖到种子上边,闷种6-10h,一般在播种前一个晚上闷种,第二天早晨播种,这样可以达到培育根系发达矮壮苗的目的。
2.增施专用肥。在当地传统施肥水平的基础上,增施防治玉米秃尖专用肥,每亩4kg,考虑到成本因素,该专用肥的配方为:
硫酸钾60%(重量) 大庆兴农钾肥厂生产
硫酸锌25%(重量) 辽宁省葫芦岛锌肥厂生产
硫酸锰10%(重量) 辽宁省葫芦岛锌肥厂生产
硫酸镁5%(重量) 辽宁省营口化工厂生产
在播种时,将上述专用肥混入传统肥料中施用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03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