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屋面上下水管道探出部分的防渗漏接头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203131.X | 申请日: | 2007-12-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096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 发明(设计)人: | 于南翔;于凤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南翔 |
| 主分类号: | E04D13/08 | 分类号: | E04D13/08;E04D13/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00065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屋面 上下水 管道 探出 部分 渗漏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下水管道的接头,特别是一种屋面上下水管道探出部分的防渗漏接头。
背景技术
在各类建筑物当中一般都安装有各类下水道,为了平衡管道内外的气压,同时也为了排出下水管道内产生的沼气等可燃气体,这些管道顶端都要穿过房顶并开有透气孔,在房顶混凝土浇筑硬化以后,很容易在管道的四周形成小缝隙,也就形成了沿下水道外管壁渗漏的通道,现在有不少种类的防渗漏填缝剂,在刚开始投入时用时密封效果较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季冷暖的变化,由于管道和水泥的膨胀系数不同也会产生渗漏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当中的缺陷,为从房顶上探出的下水管道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安装使用方便的防渗漏接头,使其既能解决雨水沿管道外壁渗漏的问题,同时又不影响建筑物的外观,减少在这方面的维护成本。
本发明的内容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屋面上下水管道探出部分的防渗漏接头,包括上下一体呈圆柱形的的管道接头、位于中间位置的伞状防雨结构;所述的上下一体的管道接头,其外径都等于或略小于现有下水管道的内径,该接头外壁上有顺序排列的环状突起,涂上用于固定的胶粘剂以后可以和上下两端的现有下水道对接,并使位于中间部分的伞状结构罩在下水道周围的防水水泥的上方。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它解决了穿过屋顶的下水道沿侧壁渗漏雨水的问题,防雨效果好,安装方便,同时又不影响建筑物的外观,减少在这方面的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防渗漏接头的安装效果图
图2为图1中防漏接头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防渗漏接头的纵向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与下水道连接的构件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纵向剖视图
图中:
1-伞状结构
2-上连接头及其上的环状突起
3-下连接头及其上的环状突起
4-透气孔
5-本接头以上的下水道
6-本接头以下的下水道
7-防渗漏水泥
8-瓦片
9-屋顶浇筑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图2、图3和图4分别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安装效果图、局部放大图、剖视图和构件分解示意图,图中防渗漏接头上下部分的连接头2和3的外壁都具有环状突起,中间连接一伞状结构1,用于罩住下面围绕下水道的一圈防渗漏水泥7,上下连接头2、3上的环状突起和伞状结构1是本发明的独特结构,伞状结构是为了防止雨水落在防渗漏水泥与本接头以下下水道的交界处而设计的,上下连接头上具有的环状突起,以便于连接上下两侧下水道时涂抹胶水以增加附着力。
本发明防渗漏接头的使用方法,请参见图4,步骤如下:
将探出屋顶9上的下水管道沿其周围防渗漏水泥的上缘水平锯断;
将本防渗漏接头的下连接头外面的环状突起上涂上胶粘剂,并插入上一步骤产生的本接头以下的下水道6中,粘接紧实;
在本防渗漏接头的上连接头外面的环状突起上涂上胶粘剂,并在其上套粘一段带有透气孔4的本接头以上的下水道5;
最后结构如图1、2所示,具有良好的防漏效果。
实施例2
在现实的应用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简化该防渗漏接头如图5,图6为该结构的纵向剖视图,在该结构中将上述实施例1中的透气孔4、本接头以上的下水道5以及上连接头2和伞状结构1下连接头3在加工制造时融合为一体,这样在与本接头以下的下水道粘接时只有一个粘接部分,使得安装、维护起来更加方便。
有了以上的防渗漏接头,在屋顶9的施工当中,我们只须做好瓦片8和其上的防渗漏水泥7之间的粘接工作即可,由于水泥与瓦片的膨胀系数比较接近,所以瓦片8和盘渗漏水泥7之间一般不会出现渗漏现象,另外我们可以考虑将防渗漏水泥7瓦片8做成一体的结构,这样防渗漏效果将更加突出。
该防漏接头的材质可以选用与现在常用的下水道相同的PPR、UPVC等,也可以选用不锈钢、铝合金、陶瓷等耐腐蚀耐风化的材料,本发明的优选方式是采用釉面陶瓷加工制造该防渗漏接头。
另外本发明不仅限于图示的启脊形屋顶,同样也适用于平面型屋顶。以上仅是本发明的几个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举凡利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进行非实质性的结构改变,均应属于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南翔,未经于南翔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20313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