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短应力线棒材轧机的轴向窜动限定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202615.2 | 申请日: | 2007-11-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709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9 |
| 发明(设计)人: | 孟益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1B28/00 | 分类号: | B21B28/00;B21B31/00;B21B1/16 |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世平 |
| 地址: | 618013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应力 线棒材 轧机 轴向 限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定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短应力线棒材轧机的轴向窜动限定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代化棒材轧制线上的轧机通常为平、立交替布置,平、立轧机的本体部分除了放置方向不同外,其结构及尺寸完全相同,即平、立轧机的本体部分完全可以互换,而出现问题的只是立辊轧机,其结构如图1所示,本体直接落在底座上,本体中的上、下工作辊辊系沿轴向没有设置固定装置。由于在加工中存在的累计误差,在安装的时候,其各个装配件之间存在装配间隙,另外,在长期使用后,各运动部件之间发生磨损,使得在轧制棒材时,本体中的上、下工作辊辊系沿轴向发生窜动,并出现如下致命缺陷:轧钢时容易跳钢,跳出的红钢条由于速度高、惯性大,所以危险性大;轧制出来的棒材成品圆度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提高产品质量的短应力线棒材轧机的轴向窜动限定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短应力线棒材轧机的轴向窜动限定装置,包括底座与轧机本体,在轧机本体上固定安装有与轧辊配合的内置轴承的轴承座,在轧辊两端设置有限位装置,限位装置固定连接在底座上。通过在轧辊的两端设置限位装置并将限位装置固定连接在底座上,使得可将轧辊在轴向固定住,避免在轧制时跳钢,从而可避免轧钢时发生危险性,并可有效提高轧制出来的钢材质量。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方案,限位装置为挡板。
进一步的是,所述挡板为四块,四块挡板分别设置在轧辊两端的轴承座外端面上并位于轧辊的轴线两侧。
进一步的是,在挡板上设置有与轧机本体相适配的导向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轧辊的两端设置限位装置,使得可将轧辊在轴向固定住,避免在轧制时跳钢,从而可避免轧钢时发生危险性,并可有效提高轧制出来的钢材质量。尤其适用于小规格短应力线棒材轧机上面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短应力线棒材轧机结构简图。
图2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短应力线棒材轧机结构简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图2的左视图。
图5是现有短应力线棒材轧机底座的简图。
图6是本发明的简图。
图7是图6的俯视图。
图中标记为:底座1、轧机本体2、轴承座3、轧辊4、限位装置5、导向槽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2~图7所示,本发明的短应力线棒材轧机的轴向窜动限定装置,包括底座1与轧机本体2,在轧机本体2上固定安装有与轧辊4配合的内置轴承的轴承座3,在轧辊4两端设置有限位装置5,限位装置5固定连接在底座1上。通过在轧辊4的两端设置限位装置5并将限位装置5固定连接在底座1上,使得可将轧辊4在轴向固定住,避免在轧制时跳钢,从而可避免轧钢时发生危险性,并可有效提高轧制出来的钢材质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装置5可以是设置于轧辊两端的固定端盖等结构形式,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限位装置5为挡板。通过将限位装置5设置为挡板,其加工制造简单,且容易安装,使得通过低成本即可实现将轧辊4沿轴线方向固定住。挡板可以设置于轧辊4的端面上等可以限制轧辊4沿轴线方向窜动的地方,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挡板为四块,四块挡板分别设置在轧辊4两端的轴承座3外端面上并位于轧辊4的轴线两侧。在轧辊4的两端分别设置两块挡板,并将每端的挡板设置在轧辊4的两侧,将挡板的内表面固定装于轴承座3的外端面上,这样通过将轴承座3沿轴向方向固定住即可有效地避免轧辊4在轧制钢材的过程中沿轴向发生窜动。
为了使轧机本体2可以沿挡板的安装方向上下活动,在挡板上设置有与轧机本体2相适配的导向槽6。这样就使得轧机本体2可沿着导向槽6而安装在底座1上,并使得在轧制的时候,轧机本体2可沿导向槽6滑动,同时还可很好地限制轧辊4沿轴线方向窜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2026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