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补正板无效
申请号: | 200710201958.7 | 申请日: | 2007-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790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左治韦;詹博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C14/54 | 分类号: | C23C14/54;C23C14/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补正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镀膜设备,尤其涉及镀膜设备中的一种能够方便、快速修正形状的补正板。
背景技术
补正板是镀膜机里面的一个部件,其在镀膜机中的作用为控制镀膜机的镀膜特性和镀膜产品的光学特性。
如图1所示为镀膜机示意图,包括镀膜源10,补正板11,伞具12,所述伞具12上设置有多圈镀膜基板13。所述镀膜源10包括加热器101和镀膜药材102,所述加热器101将镀膜药材102加至热蒸汽状态,所述蒸汽附着于镀膜基板13上形成镀膜层。镀膜时为由于每一圈的基板13与镀膜药材102的夹角有所不同,所以在镀膜时的膜层厚度也会有所不同,为确保每个位置的膜层厚度均相同,需在镀膜机中加入补正板11,补正板11的作用即为补偿因角度不同而产生的镀膜层厚度偏差。
现有的补正板制作过程为,首先假设镀膜药材在气化后为直线传递至伞具,找出每一圈的镀膜基板与镀膜药材的相关位置连成一条直线后对应到补正板的相对位置,每一圈镀膜基板找出基于不同补偿量的2到3个点,再将所述点连接后计算距离、角度等相对位置关系,依据所述补正板与所述镀膜基板及镀膜药材的相对位置关系,先在电脑上绘制电子档补正板图形,然后将电子档的图形绘制于补正板材上,最后将所述补正板材切割为所绘的形状的补正板。
补正板制作完成后,一般还要镀膜验证该补正板是否符合要求,如果一旦补正板不符合要求,则还要重复之前的制作步骤,连线、计算、绘图、切割然后再镀膜验证,直到补正板符合要求。
显然,如此补正板的制作不但工序繁多、效率低下,而且要重复切割补正板材,无疑会造成材料的浪费,导致生产成本提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补正板,其能够方便、快速的修正自身形状。
一种补正板,其包括:一个底板,一个活动叶片阵列,一个对应于所述活动叶片阵到的连接件阵列。活动叶片阵列包括多个并行排列的活动叶片,连接件阵列包括多个连接件。所述底板上开设有一个对应于所述活动叶片阵列的导轨孔阵列。所述连接件阵列用于紧固连接所述活动叶片阵列和底板,每一连接件的一端可滑动地穿设于对应一个导轨孔,所述每一活动叶片对应与连接件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连接件具有两种状态,在松弛状态时,所述活动叶片可于所述底板上沿所述导轨孔运动,紧固状态时,所述活动叶片固定于所述底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补正板活动叶片与所述底板的连接为可滑动连接,其可以在所述底板上沿所述导轨孔运动,所以此补正板的形状可以籍由所述活动叶片的伸缩进行修改、从而省去了反复切割补正板材的繁杂费时的制作工序,不但简化了制作过程,而且节省补正板材料,降低了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镀膜机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补正板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补正板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补正板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一具体介绍。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补正板结构图,其包括一底板20,一个活动叶片30阵列,一个连接件40阵列,所述每一活动叶片30通过所述两个连接件40设置在所述底板20上。当然,本实施例中每一活动叶片30所对应的连接件40数量并不局限于两个。
本实施例中,所述活动叶片30阵列呈两列分布于所述底板20上,所述底板20上开设有一个与所述活动叶片30阵列相对应的导轨孔201阵列。本实施例中,活动叶片30阵列及导轨孔201阵列也可以为一列均匀分布于所述底板20上。
请参阅图3、图4,所述活动叶片30为与所述导轨孔201对应设置,所述每一活动叶片上开设有与对应导轨孔相应的两个通孔301。所述连接件40连接所述底板20及活动叶片30,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40包括:一螺栓杆401,一螺帽402,所述螺栓杆401通过所述通孔301及与所述通孔301相对应的所述底板20上的导轨孔201,于底板另一侧与所述螺帽402结合。
所述连接件40的作用为紧固所述底板20与所述活动叶片30,其具有两种状态,在松弛状态时,所述活动叶片30可于所述底板20上沿所述导轨孔201运动,紧固状态时,所述活动叶片30固定于所述底板20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20195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现浇砼填充用空心胎体
- 下一篇:一项提高聚酯酯化反应速度的技术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