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从钒的低含量溶液中制取五氧化二钒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201330.7 | 申请日: | 2007-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154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发明(设计)人: | 何向东;彭昕;彭清静;陈国蓉;周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穗县恒峰矿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G31/02 | 分类号: | C01G31/02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郭防 |
地址: | 556500贵州省黔东***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量 溶液 制取 氧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五氧化二钒的制备方法,特别是涉及从钒的低含量溶液中制取五氧化二钒的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溶液中有用成分钒的提取富集,有很多方法,经常用到的有沉淀法、离子交换法、萃取法等:
1、含钒溶液水解沉淀法:往含钒酸钠的浸出液中加酸(硫酸或盐酸),调节溶液的酸度到一定的pH值,在加热和不断搅拌下,即析出红色钒沉淀。此方法只有在浸出液中的五氧化二钒浓度较高(>2g/L)时才可进行,且产品纯度较低,一般所得到的五氧化二钒含量低于93%,需再次提纯才可得到含五氧化二钒98%以上的产品。
2、溶剂萃取:用二乙基已基磷酸、磷酸三丁酯及N235等作钒的萃取剂进行萃取,然后反萃,使钒得到富集。萃取方法可以使钒同共生金属及杂质分开,还可从低含量含钒浸出液中分离和提取钒,然而有机相具有挥发性、可燃性,存在安全的隐患。有机相与水相如果分离不彻底,造成有机相损失大,污染环境。
3、离子交换:使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可从含钒低的浸出液中分离和回收钒,最适合用于碱性溶液。对于含杂质较高的酸性溶液,其操作繁琐,钒的分离效果差,洗脱液中杂质含量较高,需再次净化才可得到含五氧化二钒98%以上的产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用水解沉淀法和离子交换法所得到的产品中杂质含量较高,需要再次提纯,而用溶剂萃取虽说可以从低含量含钒浸出液中有效的富集钒,但有机溶剂的使用却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从钒的低含量溶液中制取五氧化二钒的方法,该方法先用二价铁离子沉淀钒酸根离子,然后再加入Na2CO3混合焙烧,焙烧后用水浸出,再用铵盐沉钒焙烧脱氨制取五氧化二钒,该方法特别适用于从钒的低含量溶液中制取五氧化二钒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调节钒的低含量酸性溶液的pH为5~6后在溶液中加入二价铁离子或者直接在中性溶液中加入二价铁离子,再将溶液pH值用NaOH溶液调节至7.0~8.5,生成沉淀,将沉淀与Na2CO3混合均匀,在700℃~850℃时通空气焙烧0.5~2小时,用水浸出,过滤,滤液加铵盐沉钒,沉淀焙烧脱氨制取五氧化二钒。
在上述从钒的低含量溶液中制取五氧化二钒的方法中,二价铁离子的加入量是溶液中五氧化二钒重量的0.5~0.8倍。
前述从钒的低含量溶液中制取五氧化二钒的方法,Na2CO3的加入量是沉淀中五氧化二钒重量的1.5~3.5倍。
钒的低含量溶液主要来自于含钒矿石加钠添加剂焙烧后的酸性或中性浸出液。当钒的低含量溶液为酸性时,使用氧化镁调节溶液的pH为5~6。矿石中一般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硅,经焙烧后的矿石再经酸性或中性溶液浸出,会有大量的二氧化硅变成硅酸盐进入浸出液中。使用氧化镁调节酸性溶液的pH值,当pH为5~6时,可以沉淀出溶液中的一部分硅酸根,而钒酸根此时却不会发生沉淀反应,这样即能去除溶液中大量的硅酸根杂质又能最大限度的减少钒的损失。
前述制取五氧化二钒的方法中,沉淀钒酸根离子的二价铁离子可以由硫酸亚铁或氯化亚铁提供。将溶液的pH值调节至7.0~8.5以后,溶液沉淀反应1~3小时。
本发明方法是先将溶液的pH调节到5~6,然后加入二价铁离子,再用NaOH将溶液的pH值调节到7.0~8.5,这时候会发生如下的化学反应而生成沉淀:
VO3-+Fe2+=Fe(VO3)2↓
由于在溶液中Fe2+会部分被氧化成Fe3+、VO3-会部分还原为四价钒氧基离子VO2+,所以沉淀的组成不固定,为几种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有Fe(VO3)2、Fe(VO3)3、VO2XH2O和Fe(OH)2等,沉淀物的颜色是黑绿色的。钒酸铁沉淀法可以从溶液中沉淀出99~100%的钒,过滤后的溶液中残余的钒含量(以五氧化二钒计)小于0.01g/L,沉淀所得钒酸铁中钒含量(以五氧化二钒计)>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穗县恒峰矿业有限公司,未经三穗县恒峰矿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2013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