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夹紧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201017.3 | 申请日: | 2007-07-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734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 发明(设计)人: | 张秉君;宫连仲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5B11/00 | 分类号: | B25B1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109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夹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夹紧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夹紧设有孔的工件的夹紧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机械加工或者量测操作过程中,常常需要先将被加工或者被测量的工件进行夹紧定位。这将直接影响后续加工或者量测的准确度。
对于一个通过其孔来对其进行夹紧的工件来说,常用的对夹紧定位的方法为顶针对顶法和芯轴定位法。
如图1所示,顶针对顶法是通过两个顶针2分别顶靠于工件1的孔的两端来实现夹紧定位的。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首先该方法只能用于工件1的孔是通孔或是工件1有两个相对的同轴孔的情况,其次该方法常因工件上孔的导角过小或因两顶针2的中心高度H1和H2不一致而导致工件被夹斜。
如图2所示,芯轴定位法是通过与工件1的孔相匹配的芯轴4插入孔中来实现夹紧定位的。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由于工件1的孔的加工偏差,使得孔径或大或小。当孔径偏小时,芯轴无法插入孔中;当孔径偏大时,芯轴4虽然可以放入孔中,但二者之间间隙的存在将导致工件定位不准确。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准确可靠地夹紧设有孔的工件的夹紧装置。
一种夹紧装置,用于夹紧一设有孔的工件,所述夹紧装置包括一滑动条、一滑动块及一固定轴,所述固定轴开设一槽,所述滑动条沿轴向可移动地装设于所述固定轴的槽内,所述滑动块径向可移动地装设在所述固定轴的槽内,所述滑动条沿所述固定轴的轴向移动时可带动所述滑动块沿所述固定轴的径向移动,使所述滑动块及固定轴共同顶紧所述工件的孔。
本发明夹紧装置,利用所述滑动条的轴移动带动所述滑动块的径向移动,使得所述滑动块可与所述固定轴互相配合来管控对所述工件的夹持。其通过控制所述滑动条沿径向的移动便可方便可靠的完成对所述工件的夹紧。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顶针对顶法夹紧工件的剖视图。
图2为现有技术芯轴定位法夹紧工件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方式的夹紧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3的组装图,并安装了工件。
图5为图4的剖视图。
图6为图4的右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3,本发明夹紧装置的较佳实施方式包括一按钮10、一手柄20、一弹簧30、一滑动条40、一T形滑动块50、一支撑板60及一固定轴70。
按钮10呈圆台形,其包括一圆柱部12及由圆柱部12的自由端延伸出的一螺纹柱14。
手柄20呈圆台形,其侧面设有防滑纹,其中心沿轴线设有一通孔22,环绕通孔22设有三个安装孔24。
滑动条40包括一长方条42及一在长方条42一端由长方条42一侧面上延伸出的一楔形块44。长方条42另一端开设一螺孔46(参见图5)。楔形块44的上表面为一斜面。长方条42的宽度较楔形块44为宽。
T形滑动块50包括一横板部52及一由横板部52下表面延伸出的一纵板部54。横板部52的两侧面均为弧面。纵板部54上开设有一安装孔56,纵板部54下表面为一斜面,纵板部54宽度与滑动条40的楔形块44相同。
固定轴70包括一转动部72、一固定部76及位于转动部72和固定部76之间的一挡隔部74。固定轴70轴心处贯穿固定轴70开设一长方槽78。固定部76为一圆柱体削去部分材料而得,削去材料后形成两斜销面762,每个销面762开设一避位槽764,固定部76于两个避位槽764之间开设一长形孔766,孔766的长度较T形滑动块50的安装孔56为长。固定部76上开设一狭槽768,狭槽768与长方槽78及孔766均连通。长方槽78的宽度较狭槽768为宽。转动部72的自由端上开设三个螺孔722(参见图5)。
支撑板60为一方形板,用以限定固定轴70的空间位置,可固定连接于一加工机台或一检测机台,其中心处开设一轴孔6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2010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