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柱脚底板锚筋加固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10200711.3 | 申请日: | 2007-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14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26 |
发明(设计)人: | 常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E04B1/24;E02D37/00;E02D27/0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无惧 |
地址: | 550004***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脚底 板锚筋 加固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柱脚底板锚筋加固结构,使用该发明可简单有效地实现对柱脚底板的加固。
背景技术
钢结构建筑由于其施工快捷、体型轻巧,近年来已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建筑结构中,特别是更多地应用于厂房建筑结构中,而作为钢结构体系最终传力的构件,钢柱柱脚的安全就更显得尤为重要,有时由于设计、施工中出现人为偏差,或是施工完成后建筑物又增加了额外荷载,而发现这些问题时,钢柱柱脚往往已经施工完毕,此时由于柱脚底板厚度不足,其刚度不足以抵抗底板上的弯距,底板此时便会发生扭曲变形,甚至发生破坏,威胁整个结构的安全,这时就必须对柱脚进行加固处理。对于柱脚底板厚度不够的加固措施,通常都是在原有底板上增设柱脚加劲肋板,以此来减少底板的跨度,从而减少底板所受弯距,但这种方法往往由于柱脚本身尺寸较小,或已有加劲肋板已经很密而造成施工中施焊十分困难,给施工补强带来很大难度,不便于实施。
图1、图2所示为传统的钢结构的柱脚大样,钢柱1由两个工字型钢组成,在柱脚底板4上有侧边加劲肋板2和中间加劲肋板3,柱脚底板4与侧边加劲肋板2还通过柱脚螺栓7连接。当遇到底板厚度不足需要加固时,若采用传统加固方法,即增加底板加劲肋板数量。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肋板过密,施工时,施焊这些增加的肋板会十分困难,此外由于增加焊缝的长度很长,还易产生较大焊接应力而引起底板变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传统加固措施在解决柱脚底板厚度不够时存在施工困难及焊缝长易产生较大焊接变形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新的钢柱脚底板锚筋加固结构,可更加简单而有效地对钢柱脚底板予以加固。
本发明是这样构成的:它包括钢柱、侧边加劲肋板、中间加劲肋板、柱脚底板、柱脚螺栓,钢柱由两个工字型钢组成,侧边加劲肋板与两个工字型钢的翼板连接,中间加劲肋板与工字型钢的腹板和柱脚底板连接,柱脚底板与侧边加劲肋板通过柱脚螺栓连接,锚拉钢筋与钢柱或侧边加劲肋板焊接,在钢柱的柱脚空间范围内浇筑混凝土。
混凝土的高度应高于最顶部锚筋100mm。
锚拉钢筋的直径为16mm~20mm,间距为150mm。
混凝土的等级高于C20。
本结构中,锚拉钢筋大大增加了新增设的混凝土与柱脚的粘结力,从而使混凝土与柱脚底板形成一体,共同抵抗柱脚弯距,增大了底板刚度,起到了很好的加固效果,从而避免了传统加固方式施工中出现的困难,也减少了传统加固方式给底板造成的焊接应力引起的底板变形,且更为简便易行,操作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钢柱脚示意图、俯视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
图4为图3的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如图3、图4所示,本发明的钢柱脚底板锚筋加固结构包括钢柱1、侧边加劲肋板2、中间加劲肋板3、柱脚底板4、柱脚螺栓7,钢柱1由两个工字型钢组成,侧边加劲肋板2与两个工字型钢的翼板连接,中间加劲肋板3与工字型钢的腹板和柱脚底板4连接,柱脚底板4与侧边加劲肋板2通过柱脚螺栓7连接,锚拉钢筋6与钢柱1或侧边加劲肋板2焊接,在钢柱1的柱脚空间范围内浇筑混凝土5。
混凝土5的高度高于最顶部锚筋100mm。
锚拉钢筋6的直径为16mm~20mm,间距为150mm。
混凝土5的等级高于C20。
采用本发明加固柱脚底板时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第一,将柱脚范围内钢材表面的油漆和铁锈彻底清除干净,这样可以加强混凝土与柱脚的粘结力;
第二,在柱脚范围内以梅花分布型的方式在柱上加焊锚拉钢筋6,将锚拉钢筋6与钢柱1或侧边加劲肋板2焊接,锚筋的间距为150mm,直径d为16~20mm之间;为增加粘结力,锚筋应采用带花纹的Ⅱ级钢筋,锚筋的长度为20d,若此长度大于柱脚宽度放不下时,可将长出部分予以弯折,做成一端带有弯钩的锚筋;
第三,在柱脚空间范围内浇筑细石混凝土5,混凝土的等级不应低于C20,新浇筑混凝土的高度为最顶部锚筋所处高度位置增加100mm,此100mm的混凝土既可作为顶部锚筋保护层厚度,又能进一步增强与柱的粘结力;
第四,通过振捣增加新浇筑混凝土的密实度,以保证锚筋与混凝土握裹紧密,与底板共同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未经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2007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