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天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97013.2 | 申请日: | 2007-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305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蔡丰吉;苏囿铨;张源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启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36 | 分类号: | H01Q1/36;H01Q9/30;H01Q9/42;H01Q2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魏晓刚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天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天线结构,特别是一种由金属线材所构成的天线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的蓬勃发展以及移动通信产品微型化的趋势,天线的摆设 位置与空间受到压缩,相对地造成设计上的困难,一些内嵌式的微型天线因 而被提出。一般而言,目前较普遍所使用的微型天线有芯片天线(Chip Antenna)以及平面式天线(Planar Antenna)等,这类型天线均具有体积小的特 点。平面式天线设计亦有许多类型,例如微带天线(microstrip antenna)、印刷 式天线(printed antenna)与平面倒F型天线(Planar Inverted F Antenna,PIFA) 等,这些天线被广范地应用于GSM、DCS、UMTS、WLAN与蓝牙等无线 终端设备,例如移动电话、无线区域网路等等。
各式各样改良的天线及无线通信产品出现在市面上,然而,除了考虑如 何缩小天线尺寸、增进天线效能之外,却又要能有效控制成本,即成为天线 设计领域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出一种由金属线材所构成的天线结构, 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本发明公开一种天线结构,其包括一辐射元件、一接地元件、一馈入接 点以及一连接元件。该辐射元件包括一第一辐射体以及一第二辐射体。该第 一辐射体具有一第一端,而第二辐射体亦具有一第一端,靠近该第一辐射体 的该第一端。该接地元件耦接在该第二辐射体的该第一端。该馈入接点耦接 在该第一辐射体的该第一端并靠近该第二辐射体的该第一端。该连接元件耦 接在该馈入接点与该接地元件之间。其中该辐射元件、该接地元件、该馈入 接点以及该连接元件由金属线材所构成。
在一实施例中,该天线结构还包括一固定元件,耦接于该接地元件,用 来将该天线结构固定在一基板上。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辐射体与该第二辐射体朝不同方向延伸。该第一 辐射体的长度为该天线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一谐振模式的信号波长的四分之 一;以及该第二辐射体的长度为该天线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二谐振模式的信号 波长的四分之一。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辐射体与该第二辐射体,靠近且彼此朝同一方向 延伸。该第一辐射体的长度为该天线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一谐振模式的信号波 长的四分之一;以及该第二辐射体与该第一辐射体的重叠部分共同谐振出该 天线结构的一第二谐振模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天线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种天线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三种天线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四种天线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五种天线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天线结构的等效电路的示意图。
图7为同轴电缆的简单示意图。
图8为说明如何组装图1所示的天线结构、图7所示的同轴电缆以及一 接地金属面的示意图。
图9为图1的天线结构的电压驻波比的示意图。
图10为图1的天线结构的辐射场型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本发明第六种天线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七种天线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第八种天线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第九种天线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5为图11所示的天线结构的等效电路的示意图。
图16为说明如何组装图11所示的天线结构、图7所示的同轴电缆以及 一接地金属面的示意图。
图17为图11的天线结构的电压驻波比的示意图。
图18为图11的天线结构的辐射场型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200、300、400、500、
1100、1200、1300、1400 天线结构
110、310、510、1110、1310 辐射元件
120、320、520、1120、1320 第一辐射体
130、330、530、1130、1330 第二辐射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启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启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970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