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焦透镜、照相装置及携带情报终端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96761.9 | 申请日: | 2007-12-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661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 发明(设计)人: | 须藤芳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理光 |
| 主分类号: | G02B15/16 | 分类号: | G02B15/16;G02B9/34;G02B1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景刚;杨梧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变焦 透镜 照相 装置 携带 情报 终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能够作为数字式照相机、携带情报终端装置、摄像机等的摄影透镜的变焦透镜,和使用该变焦透镜的照相装置以及携带情报终端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特别是在数字式照相机领域里,高画质、小型化、广角化、大口径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今后,有必要开发对应于这种要求的技术。因此,作为摄影透镜的变焦透镜,被要求是能够对应于超过500万像素受光元件的高画质、小型化、广角化和大口径化。
通常所知道的变焦透镜的构成是:从物体侧依此设置具有正焦距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焦距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焦距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焦距的第4透镜组,在第3透镜组的物体侧设有光圈,当进行从短焦点端向长焦点端的变倍时,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增大,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减少,第3透镜组和第4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并且第3透镜组从物体侧开始依此为正的第1透镜、负的第2透镜、正的第3透镜和负的第4透镜(参见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
然而,在上述各专利文献中记载的变焦透镜中,由于第1透镜组由3块透镜组成,所以不容易使第1透镜组小型化。在使变焦透镜广角化时,由于会使第1透镜更大型化,使得倍率色差的补正变得困难,同时也不能达到半像角度为42℃以上的广像角。
在上述通常情况之外,还有这样的构成:从物体侧开始,依此设置具有正焦距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焦距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焦距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焦距的第4透镜组,在第3透镜组的物体侧设有光圈,当进行从短焦点端向长焦点端的变倍时,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增大,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减少,第3透镜组和第4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并且第1透镜组的构成是:从物体侧开始依此为负的第1透镜、正的第2透镜;第3透镜组的构成是:从物体侧开始依此为正的第1透镜、负的第2透镜、正的第3透镜和正的第4透镜(参见专利文献5)。
专利文献5里所记载的变焦透镜,因为在第3透镜组里包含有3块正透镜,对随着广角化而增大的倍率色差的补正就变得困难。另外,也不能达到半像角度为42℃以上的广像角。
专利文献1:特开2006-1895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6-133632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5-062228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3-241091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2006-12674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通常使用技术的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色差少、性能高的变焦透镜,能够实现半像角度为42°以上的广像角度,在使短焦点端的F值在3.0以下的同时,具有充分小型化的变焦透镜。
本发明另外提供一种变焦透镜,其在为色差少、性能高的变焦透镜的同时,即使在制造感度减低,即存在制造误差时,给透镜性能带来的不良影响很小。
本发明另外提供一种照相装置,其在为色差少、性能高的照相装置的同时,能够实现半像角度为42°以上的广像角度,在使短焦点端的F值在3.0以下的同时,能够获得将充分小型化的变焦透镜作为摄影光学系统来使用的、小型且高画质的图像。
本发明另外提供具有将摄影图像作为数字情报的功能的照相装置。
本发明另外提供一种携带情报终端装置,其在为色差少、性能高的携带情报终端装置的同时,能够实现半像角度为42°以上的广像角度,在使短焦点端的F值在3.0以下的同时,能够获得将充分小型化的变焦透镜作为摄影光学系统来使用的、小型且高画质的图像。
本发明的构成是一种变焦透镜,其从物体侧开始依次设置:第1透镜组,其具有正焦距;第2透镜组,其具有负焦距;第3透镜组,其具有正焦距;第1透镜组,其具有正焦距;第3透镜组的物体侧里设有光圈,在从短焦点端向长焦点端变倍的时候,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距增大,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距减少,第3透镜组和第4透镜组之间的间距变化;其还具有以下特征。
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是,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开始依次由,负的第1透镜和正的第2透镜构成,第3透镜组从物体侧开始依次由,正的第1透镜、负的第2透镜、正的第3透镜、负的第4透镜构成。
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是,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当d1为所述第1透镜组的厚度,Y′为最大像高时,其满足下列条件式:0.80<d1/Y′<1.7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理光,未经株式会社理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9676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