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点点火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96407.6 | 申请日: | 2007-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470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1 |
| 发明(设计)人: | 南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米亚马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T13/46 | 分类号: | H01T13/46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培训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点 点火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多点点火发动机的多点点火装置,该发动机在单 燃烧室中具有多个点火间隙。
背景技术
JP2-123281A和JP1-193080A公开了一种多点点火发动机,在其 中有多个构成点火间隙的电极对围绕发动机的汽缸开口部分布置,从 而使燃烧室中的空气燃料混合物从多个点火间隙被点燃。根据这一构 造,与仅仅是从燃烧室的中央执行点火的传统火花塞相比较,提出了 燃烧室外围边缘部分的空气燃料混合物的燃烧,这使得发动机输出功 率以及燃油经济性都得到改善。
发明内容
当电极对的温度低于自清洁温度时,碳即粘附到电极对附近从而 从电极对中不能再发射出火花。相反地,当电极对温度过分升高时, 电极对自身即成为了热源,这导致了早燃,这样点火会早于火花的发 射而发生。因此,需要有一种在如上所述的多点点火装置中将多点点 火装置的热值设置为适当的值的方法。
本发明即是由于考虑到现有技术中的该问题而设计的,其目的是 为多点点火装置提供一种热值调解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多点点火装置包括:插在发动机的汽缸盖和汽缸体 之间的插入件,具有在汽缸开口部分相应位置的开口;以及分别连接 多个电极对并由插入件保持的多个中间件。多个中间件中至少一个的 一部分暴露于开口。
根据本发明,与电极对相连接的中间件中的一部分暴露于开口, 其构成燃烧室的一部分。因此,通过调节中间件的暴露面积,多点点 火装置从燃烧气体接收的热量可得以调节,借此多点点火装置的热值 可得以调节。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多点点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该多点点火装置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3到图8是说明热值调节方法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多点点火装置的结构,而图2则是它的局 部放大视图。在这一实施例中,多点点火装置与发动机的汽缸盖密封 垫片1整体形成,当多点点火装置夹在发动机的汽缸盖与汽缸体之间 时,多个电极对2则围绕汽缸开口部分设置。每一电极对2由导电电 极2a和接地电极2b构成,在电极2a、2b之间形成有点火间隙。
汽缸密封垫片1形成有多个开口3、4。最大的中心开口3相对于 汽缸开口部分具有基本相同的直径,并形成于汽缸开口部分相应的位 置上,从而当贴附在发动机上时形成燃烧室侧壁的一部分。
设置在开口3边缘的开口4是连接形成于汽缸盖和汽缸体中的冷 却水道的水孔。
由传导材料构成的中间件6与多个电极对2中的每一个相连接, 并且通过将中间件6保持在汽缸密封垫片1中,从而将多个电极对2 保持在汽缸盖密封垫片1上。在这一例子中,电极对2和中间件6由 具有高耐热特性的同样的材料整体形成,例如镍,并且尽管这两构件 之间的边界并不明显,为方便描述,将在开口3的径向较厚的部件称 为中间件6,而从中间件6到两侧以S形平缓曲线延伸并部分伸入开 口3的部件则称为电极对2。
多个电极对2通过中间件6电力串联连接。这样,当高次级电压 施加到接线端7上时,在与接线端7相连接的具有带电电极2a的电极 对2的点火间隙中即首先发生放电,在此之后在与其相邻的电极对2 中发生放电。从接线端7侧围绕开口3依次发生放电,直到最后在最 接近接地接线端8的电极对2的点火间隙中发生放电。
进一步地,每个中间件6延伸至开口3的周围边缘,并且其尖端 端面暴露于开口3的内缘周面。在根据本发明的多点点火装置中,通 过改变这一部分的表面积(之后称为“暴露面积”),能够使热值得到调 节。
为了明确地描述热值调节方法,为减小多点点火装置的热值(使 得多点点火装置成为热型点火装置),中间件6的暴露面积应当增大。 当该暴露面积增大时,中间件6从燃烧气体接收的热量即增加,使得 电极对2的温度更不容易下降,并且因此多点点火装置的热值可得到 减小。
为了增大中间件6的暴露面积,可增大使得中间件6伸入开口3 中的伸入量X,如图3所示,或者可增大中间件6暴露部分的宽度W, 如图4所示。也可以增大中间件6暴露部分的高度H,只要中间件6 不会向汽缸盖和汽缸体中发生漏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米亚马株式会社,未经米亚马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964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