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式无级变速器、其挤压元件及设有其的跨骑式车辆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96188.1 | 申请日: | 2007-11-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154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 发明(设计)人: | 石田洋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16H9/12 | 分类号: | F16H9/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鹏;马江立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级 变速器 挤压 元件 设有 跨骑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式无级变速器、设置有该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跨骑式车辆和该带式无级变速器的挤压元件。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已知设置有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跨骑式车辆。带式无级变速器设置有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驱动力从发动机传递到主动带轮,又从主动带轮经由一带传递到从动带轮。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中的至少一者构造成具有可变的带卷绕直径,从而通过改变主动带轮的带卷绕直径与从动带轮的带卷绕直径的比率而使变速比可调。
更具体地,主动带轮通常具有固定带轮元件(下文中称作“主动固定带轮元件”)和可动带轮元件(下文中称作“主动可动带轮元件”),该可动带轮元件配置成面向主动固定带轮元件,并与主动固定带轮元件一起构成带槽,该带槽具有大致为V形的截面且所述带卷绕在该带槽上。主动可动带轮元件可相对于主动固定带轮元件沿旋转轴线的方向移位/移动(即,主动可动带轮元件可沿使主动可动带轮元件靠近或离开主动固定带轮元件的方向移位)。
此外,主动带轮设置有凸轮板,该凸轮板配置成面向主动可动带轮元件的位于主动固定带轮元件侧的相对侧的面。凸轮板如此形成为锥形,即朝径向外侧延伸并靠近主动可动带轮元件。在主动可动带轮元件和凸轮板之间设置有多个辊配重。所述多个辊配重可沿主动带轮的径向移位并随着主动可动带轮元件和凸轮板的旋转而回转。另一方面,主动可动带轮元件形成有多个朝凸轮板的外周部延伸的止挡部。所述止挡部限定辊配重朝径向外侧的最大移位位置。此外,每个辊配重通常都具有圆筒状或圆柱状的金属配重主体和一覆盖件。该覆盖件形成为覆盖配重主体的与金属主动可动带轮元件和凸轮板接触的表面(具体地为外周面)。
像主动带轮一样,从动带轮也具有固定带轮元件(下文中称作“从动固定带轮元件”)和可动带轮元件(下文中称作“从动可动带轮元件”),该可动带轮元件配置成面向从动固定带轮元件,并与从动固定带轮元件一起构成带槽,该带槽具有大致为V形的截面且所述带卷绕在该带槽上。一弹簧沿使带宽度减小的方向(即沿使从动可动带轮元件与从动固定带轮元件的距离减小的方向)向从动可动带轮元件供能施力(energize)。
当主动带轮的转速低时,弹簧的供能力(energizing force)将从动带轮上的带槽的宽度保持得较小。因此,从动带轮的卷绕直径被设定得较大。因此,带被拉向从动带轮,并且由于该拉力,辊配重保持为较靠近旋转轴线侧,而主动带轮的带槽的宽度保持为较大。结果,变速比变大。
当主动带轮的转速增大时,在辊配重处产生的离心力也增大。因此,辊配重向径向外侧移动,同时朝主动固定带轮元件的方向挤压/推压(press)主动可动带轮元件。因此,主动带轮的带卷绕直径增大。带随之被拉向主动带轮侧并且从动带轮的带卷绕直径减小。因此,随着主动带轮的转速增大,即随着发动机的转速增大,变速比进一步减小。当辊配重到达最大移位位置即辊配重与止挡部接触且主动带轮上的带槽宽度减到最小的位置时,变速比变成最小(下文中将该状态下的变速比称作“最小变速比”)。
如上所述,在带式无级变速器中,随着变速比改变,辊配重向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移位,同时在主动可动带轮元件和凸轮板上滑动。因此,辊配重的与主动可动带轮元件和凸轮板接触的部分随着时间流逝产生特别大的磨损并显著变形。因此,辊配重在面对主动可动带轮元件和凸轮板的方向上的宽度随着时间流逝而减小。因此,存在主动带轮的带槽宽度随着时间流逝而增大的问题。也就是说,存在最小变速比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的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这样一种技术,其中使止挡部成形为加快在辊配重外表面的一部分上的磨损。在这种技术中,当辊配重承受离心力并挤压止挡部时,只有辊配重外表面的一部分被主动磨损。由于该磨损,挤压元件贴附于(catch on)止挡部上并进一步向径向外侧移动。结果,主动带轮上的带槽宽度减小,由此使变速比沿变速比减小的方向变化。换句话说,由于与凸轮板接触而导致的辊配重磨损所引起的变速比增大可得以修正。因此,通过仅仅改变止挡部形状的简单技术就可抑制在最小变速比处的变速比随着时间流逝的变化。
[专利文献1]国际专利公开WO 2005/090828 A1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未经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9618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