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功能充电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95062.2 | 申请日: | 2007-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926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发明(设计)人: | 弗瑞迪·艾杰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弗瑞迪·艾杰尔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连 平 |
地址: | 加*** | 国省代码: | 加拿大;CA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充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器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多功能充电器,该充电器可同时为电池及USB电器充电,并且可兼容汽车车载充电器,具有多种功能。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的小电器产品中多采用锂电池作为电源,例如移动电话、数码相机、数码摄象机、MP4等。虽然相对传统的干电池,锂电池的电容量更大,使用时间更长,但是其也带来一个问题:由于目前产品规格、标准没有统一,不同厂家、不同产品的接口各不相同,所以在充电时必须使用专用的充电器,这样一来就给使用者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例如,在外出过程中,使用者要分别携带各种不同产品的充电器,既麻烦,又不便于整理。
另一个方面,USB接口作为一个标准接口,其已经在电脑设备中广泛采用,而许多小电器也针对这一现状设计出USB接口的充电器,但是这一充电器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借助电脑,如果在外出过程中,身边没有电脑,则无法实现充电,这就局限了产品使用范围。
再者,随着生活生平的提高,汽车已经逐渐普及,人们使用汽车的时间也在不断增加,如何利用汽车中的车载电源,方便、快捷的对电池、电器充电也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为了克服上述产品中的问题,提出一种多功能充电器,该充电器可同时为电池及USB电器充电。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可兼容汽车车载充电器的多功能充电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该充电器包括充电器主体以及安装在主体上的用于与外界电源连接的插头,其中于主体上安装有一弹性夹,一对充电电极由主体内延伸出并固定于弹性夹上,利用弹性夹的弹性夹持力将电极与待充电元件电极连接;于主体上还设置有与USB型的电力输出接口。
所述的充电器主体上设置有一与外界电源连接的输入接口。该输入接口可连接汽车车载充电器插头,以便为使用者在汽车驾驶途中完成充电。
所述的充电器主体上设置有多彩信号灯。
所述的弹性夹上安装有两个拨杆,该拨杆的一端枢接于弹性夹上,两充电电极分别与两个拨杆固定连接,于弹性夹上对应拨杆活动端摆动轨迹的位置分别开设有滑槽,两充电电极由主体内延伸出,穿过弹性夹上位于拨杆安装端上的通孔与拨杆固定连接,且充电电极末端经滑槽穿过弹性夹。
所述的插头与主体直接为可转动枢接方式。
所述主体上对应安装插头的位置形成有凹槽,插头位于该凹槽内,插头在拨平状态下置于凹槽内,插头在拨立状态下,其导电插片垂直显露于主体上。
于主体上安装弹性夹的表面开设有与弹性夹上滑槽对应的凹槽。
于弹性夹的内面成型有与主体表面接触的凸台,于主体上对应凸台的位置设置有柔性接触面。
依照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充电器可同时为电池及USB电器充电,并且可兼容汽车车载充电器,将各种功能集于一体,充分解决使用者日常因充电而引发的烦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主体的主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状态下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见图1、2,本发明主要包括:充电器主体1、弹性夹2以及插头4。其中充电器主体1由上下盖构成的一个封装体,电路元件安装在主体1内,弹性夹2与插头4分别安装在主体1两个相对表面。在主体1上还设置由USB电源输出接口5、多彩信号灯6以及一可与外界电源连接的输入接口7。
插头4用于与外界电源连接,该插头4与主体1直接为可转动枢接方式。主体1上对应安装插头4的位置形成有凹槽13,插头4位于该凹槽13内,插头4在拨平状态下置于凹槽13内,插头4在拨立状态下,其导电插片41垂直显露于主体1上。这样,需要使用插头4时,就将插头4处于拨立状态,以与插座连接;当不需要使用插头4时,就将插头4处于拨平状态下,这样插头4就被收容在凹槽13内,而不会对使用者的使用、放置产生羁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弗瑞迪·艾杰尔,未经弗瑞迪·艾杰尔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950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