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钠-钠热交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95023.2 | 申请日: | 2007-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448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07 |
发明(设计)人: | 蒋廷三;刘莲萍;叶原武;唐龙;刘嘉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21C15/18 | 分类号: | G21C15/18;F28D7/10;F28F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41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交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反应堆紧急冷却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钠冷快堆用的浸入式钠-钠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反应堆的安全,池式钠冷快堆的安全系统除事故余热排放系统外,还需要设置一种专用的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可以将钠池中堆芯的剩余释热传递给事故余热排放系统中间回路的钠。热交换器的原理比较简单,是通过两种介质的逆向流动而换热。通常所使用的换热器需要外界提供动力,但池式钠冷快堆余热导出所需要的换热器是非能动的,依靠上下层的温差实现自然对流流动换热,目前这种热交换器技术在公开文献上尚无报道。
发明内容
本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依靠自然循环完成热交换的浸入式钠-钠热交换器。
本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浸入式钠-钠热交换器,包括安全外壳,在安全外壳内设有外管,外管内设有内管。内管顶端开口,底端与安全外壳的底部相通。安全外壳下部由上管板、下管板密封,上、下管板之间设有换热管束,换热管束的入口同安全外壳的底部相通,出口同钠出口相通;上、下管板之间的密封段的上部开有入口格栅,下部设有出口格栅。
该装置工作时,入口格栅以下部分都浸入在钠池中,事故余热排放系统中间回路液态钠依靠自然循环通过内管顶端的开口流入底部,由底部进入换热管束,事故余热排放系统一回路液态钠依靠自然循环由入口格栅进入热交换器壳程,流经换热管束外壁,换热后的一回路液态钠通过出口格栅流出,中间回路液态钠从换热管束中流出。由此,依靠自然循环完成事故余热排放系统一回路和中间回路的热交换,将钠池中堆芯的剩余释热导出,保证堆芯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钠-钠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中间回路钠进口段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固定安装段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4是图1中混合腔段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5是图1中换热管束与混合腔接口段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6是图1中换热管束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7是图1中壳侧筒体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中:1.内管、2.安全外壳、3.屏蔽法兰、4.压紧法兰、5.外管、6.支承座、7.屏蔽筒、8.混合腔、9.排放室、10.上管板、11.入口格栅、12.壳侧筒体、13.出口格栅、14.下管板、15.椭圆封头、16.换热管束、17.出口三通、18.泄露测量管罩壳、19.迷宫密封、20.连接套筒、21.温度测量热电偶罩壳、22.出口小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某快堆所用的浸入式钠-钠热交换器为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表1为其技术特性和参数。
表1独立热交换器技术特性和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950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变形镁合金直接涂装处理方法
- 下一篇:杏太阳能干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