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微结构膜片的制造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194585.5 | 申请日: | 2007-12-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142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 发明(设计)人: | 林奇锋;杨博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国家实验研究院国家高速网路与计算中心 |
| 主分类号: | G02B5/12 | 分类号: | G02B5/12;G02B5/126 |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郭立中 |
| 地址: | 台湾省新竹***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微结构 膜片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反射材料的制造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具有微结构膜片的制造方法,凭借静电吸附的原理,将光学微粒黏附至基材表面具有黏着剂的黏覆层,经固化及去除静电后,使光学微粒形成微透镜扩散层的膜片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微结构膜片加工方法;其一,请参阅图11,为已有技术应用粒子及结合剂涂布的扩散层结构图,系将基材(A)表面涂布一层具有第一光学微粒子(B1)、第二光学微粒子(B2)及结合剂(B3)的扩散层(B),此方法的缺点在于无法控制不同区域下有不同比例成分的粒子组成,亦即无法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所需的粒子分布比例与位置。
其二,请参阅图12,为已有技术应用模具压印的扩散膜片表面结构图,系以具有凹下的半圆模具,以压印的方式得到凸出的半圆点(C),该半圆点(C)亦具有前述加工法的扩散层(B)的功能,但必须要先行制作模具,成本耗费较高。
故,前述所提及已有技术微结构膜片加工方法,尽管皆能够达成扩散层的基本功能,但实际加工制作时,在粒子分布的比例与位置,以及加工的前置成本上,都受到不少的限制。
由于已有技术的微结构膜片加工方法,存在所述的缺失与不足,基于产业进步的未来趋势,有必要提出具体的改善方案,以符合产业进步之所需,更进一步提供业界更多的技术性选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已有技术的微结构膜片加工方法在粒子分布比例与位置的控制, 以及前置加工成本等方面受到限制的问题。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及功能,本发明具体采用的技术手段及方案包括:
一种具有微结构膜片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依序包含:
A.涂布:系于基材表面涂布一具有黏着剂的黏覆层。
B.带电:系以镭射或其它装置,在滚筒特定位置处控制成带负电状态。
C.吸附:系以带正电的光学微粒吸附至滚筒上。
D.黏附:系将吸附至滚筒上带正电的光学微粒黏着附于基材表面的黏覆层。
E.固化:系将黏附至基材的光学微粒利用固化装置的黏结剂及固化器予以固定。
F.去静电:系将滚筒及黏附有光学微粒的基材上所带的静电以静电消除器去除。
所述滚筒为旋转状态,基材则为直进状态,两者系以基材切于滚筒外缘且保持一定间隙的方式作相对运动。
所述光学微粒为任意形状、大小的透明材料或半透明材料。
所述的固化步骤系采用黏结树脂配合加热器或U V硬化树脂配合UV灯达成。
所述经由滚筒产生静电区域的分布及不同尺寸及形状的光学微粒,以使基材成为不同扩散条件的微结构膜片。
本发明优点在于:
1.本发明提供一微结构膜片的制造方法,具有降低生产成本及控制基材表面成为不同扩散条件的微结构膜片等特性。
2.本发明在不需要模具条件下,制作出可控制不同区域下不同粒子密度的扩散片。
3.凭借滚桶静电产生区域的不同,以及使用黏附粒子的不同,可以控制不同粒子大小、形状、分布密度以及位置,以达到控制扩散度的目的,让亮度更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微结构膜片制程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微结构膜片制程示意图(一);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微结构膜片制程示意图(二);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微结构膜片制程示意图(三);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微结构膜片制程示意图(四);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基材与滚筒间的间隙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旋转式光学微粒储存槽动作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集中型微结构扩散膜片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分散型微结构扩散膜片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混合型微结构扩散膜片示意图;
图11.已有技术应用粒子及结合剂涂布的扩散层结构图;
图12.已有技术应用模具压印的扩散膜片表面结构图。
(1)基材 (11)黏附层
(2)滚筒 (21)带电装置
(3)光学微粒 (3A)第二光学微粒
(4)储存单元 (41)转盘
(42)独立储槽 (43)转轴
(5)固化装置 (51)黏结剂
(52)固化器
(6)静电消除器 (7)间隙
(A)基材 (B)扩散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国家实验研究院国家高速网路与计算中心,未经财团法人国家实验研究院国家高速网路与计算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945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移动通信系统的切换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便捷擦地拖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