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内雷达装置及其制造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193454.5 | 申请日: | 2007-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183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 发明(设计)人: | 真田浩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通天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G01S7/40 | 分类号: | G01S7/40;G01S13/93;G01S7/497;G01S17/93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新华 |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雷达 装置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内雷达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用于调整射束轴的参考面的车内雷达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早已开发了车内雷达装置,用于确保车辆行驶的安全。车内雷达装置发射毫米波长范围内的无线电波束或者激光,并且从目标反射的波束检测目标(例如另一辆车)。期望的是,控制波束相对于车辆的发射角(射束轴),用于以提高精度。实际上,天线连接到外壳的较差的精度会使得射束轴相对于外壳的角度偏离设计值。因此,当车内雷达装置利用外壳作为参考面连接到车辆时,射束轴不能够被精确地控制。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2004-347512公开了在车内雷达装置发货时与射束轴对齐的参考面。当雷达装置连接到车辆时,射束轴与参考面对齐。
实际上,射束轴相对于外壳与目标值偏差±2°到±3°,而射束轴相对于车辆期望在±0.3°的范围内对齐。因此,在上述的公布中公开的方法与各种校正单元一起使用,选择这些校正装置中合适的一个以使得射束轴与参考面对齐。然后,制备和管理不同类型的校正单元是很麻烦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了上述的情形而做出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内雷达装置,该装置包括:发射波束的波束发射部分;支撑波束发射部分的外壳;和参考单元,该参考单元连接到外壳并且配备有可用作参考面的多个表面,该参考单元所连接到的外壳表面和参考面形成夹角,该夹角是根据多个表面中的哪个用作参考面而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制造车内雷达装置的方法,包括步骤:测量从由外壳支撑的波束发射部分发出的波束发射方向;以及将参考单元连接到所述外壳,从而使得所述参考单元中的多个表面中的一个作为用于调整所述波束发射方向的参考面。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参考单元,包括:可用作参考面的多个表面;以及用于将参考单元连接到装置的外壳的固定表面,其中参考单元所连接到的外壳的表面和参考面形成夹角,该夹角是根据所述多个表面中的哪个用作参考面而定。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调整波束(beam)发射方向的方法,包括步骤:测量从由外壳支撑的波束发射部分发出的波束发射方向;以及通过将参考单元连接到外壳,从而使得所述参考单元中的多个表面中的一个作为用于调整波束的发射方向的参考面,并且波束发射方向与所述参考面对齐,来调整波束发射方向。
附图说明
图1A、1B和1C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车内雷达装置透视图;
图2A是第一实施例的车内雷达装置的侧视图;
图2B是第一实施例的车内雷达装置的后视图;
图3是连接到车辆的车内雷达装置的视图;
图4示出了车内雷达装置的射束轴的调节;
图5A到5D示出了用于将参考单元连接到外壳的方法;
图6A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车内雷达装置的后视图;
图6B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车内雷达装置的侧视图;
图7A是在第三实施例中使用的参考单元的前视图;
图7B是显示在图7A中的参考单元的侧视图;
图7C是图7A中所示的参考单元的俯视图;
图8是应用在第四单元中的参考单元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现在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图1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内雷达装置10的前部透视图,图1B是盖去除后车内雷达装置10的透视图,图1C是支架连接到车内雷达装置10的透视图。用于天线的盖14设置在外壳12的前部,如图1A所示。天线16安装在外壳12上,该天线是示例的波束发射部分,如图1B所示。毫米波长的波束从天线16发出,通过盖14,并且向前发射。发射波束的中心方向是射束轴B。如图1C所示,支架30用于将车内雷达装置10连接到车。调节螺栓32用于精确地将射束轴B的方向和车辆的前面方向互相对齐。
图2A是车内雷达装置10的侧视图。参考单元20设置在外壳12的背面13上。参考单元20在固定表面23上通过螺钉固定到外壳12。参考单元20的顶表面起到参考面21的作用。图2B是车内雷达装置10背面的透视图。参考单元20通过螺钉34固定到外壳12的背面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通天株式会社,未经富士通天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9345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