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调节淡水养殖中水质的加强型微生物制剂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93008.4 | 申请日: | 200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11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王现勇;刘忠臣;陈文;郑爱荣;李石强;李新艳;杨迎健;邓利军;刘国希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商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C02F3/02;C12R1/125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陈 浩 |
地址: | 451100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节 淡水 养殖 水质 加强型 微生物 制剂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调节淡水养殖中水质的加强型微生物制剂,同时还涉及该加强型微生物制剂在调节淡水养殖中水质的应用。
背景技术
淡水是水资源中的一种,包括河流、湖泊、运河和地下水体等,仅占全球水资源的2.5%,而这其中又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世界上淡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约65%的淡水资源集中在不到10个国家,而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却严重缺水。2003年人均可用水量我国位居全球第128位,只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淡水资源的数量已呈严重不足之势。
目前,仅有的淡水资源受到的污染较为严重,水体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的污染、禽畜粪尿的污染和农村生活垃圾的污染。农村种植作物时使用的大量残留化肥、农药经雨水冲刷等进入池塘、河流、湖泊或渗进地下水,对水体造成污染。关于农药,如有机氯等,都是一些有毒化学品,有的还是剧毒、高残留物质,进入河流后,它们极不容易分解,有的会存留十几年,严重污染水体,并且水中生物将这些有毒物质吸入体内以后,会导致水中鱼类等的死亡,或者留存在这些生物的体内,再经由家禽、家畜的食用和饮用而最终传到人体内或者直接由于人的食用而将这些有毒物质吃到肚子里。由于人的肝脏内缺少将这些农药转化而排泄掉的酶,因此这些农药便会留存在人体内,日积月累,造成对人体很大的伤害。
近年来随着养殖户对养殖收益的期望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及密度也在不断提高。一方面鱼虾的排泄物在不断增加,逐渐沉积到水体当中,水质变差;另一方面鱼虾在养殖过程中的疾病发生率增加,用药量上升,进一步恶化水质;第三,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其对饲料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水体中的残饵量也在增加,多余的营养物质分解后沉积到水体中去。以上几点造成了池塘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及硫化氢的升高,溶解氧下降,进一步导致鱼虾疾病增加,用药量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目前常用的方法是经常换水,以改善水体条件,但在淡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中国,尤其是北方非常不现实。近年来微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上大量应用,但在解决池塘水质方面并不是很理想,主要是因为以上几种菌功能上各有所长,且有需氧型的、有厌氧型的、有兼氧型的,简单复合在一起并不能起到预期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调节淡水养殖中水质的加强型微生物制剂,以通过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提高饲料报酬、降低饵料残留来改善水质,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同时,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该微生物制剂在调节淡水养殖中水质的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采用了一种加强型微生物制剂,包括枯草芽胞杆菌、硝化细菌、光合细菌、放线菌及助凝剂,各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枯草芽胞杆菌35-40%,硝化细菌20-30%,光合细菌15-20%,放线菌10-15%,助凝剂1-3%。
所述的加强型微生物制剂分内外两层,外层由芽胞杆菌、硝化细菌及助凝剂组成;内层由光合细菌及放线菌组成。
所述的助凝剂为用于改善絮凝体结构的高分子助凝剂,有聚丙烯酰胺、活化硅酸、骨胶、海藻酸钠等。可以加速混凝过程,加大凝絮颗粒的密度和质量,使其更迅速沉淀;并加强粘结和架桥作用,使凝絮颗粒粗大且有较大表面,充分发挥吸附卷带作用,提高澄清效果。
同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采用了一种微生物制剂在调节淡水养殖中水质的应用。
具体是在淡水中投入加强型微生物制剂,其用量为每m3淡水中添加0.5-1.5g,添加后再充入氧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商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河南商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930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