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冷压缩机用内置式过载保护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90237.0 | 申请日: | 2007-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8362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顾锡明;殷雪云;汤拥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市名佳电子器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81/02 | 分类号: | H01H81/02;H01H71/16;H01H37/72;H01H37/5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5513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冷 压缩机 内置 过载 保护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机的过载保护,特别是制冷压缩机用内置式过载保护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单相制冷压缩机电机内一般有两个绕组,在两个绕组均要求工作的情况下电机负荷较大,这样就需要安装过载保护器对其进行保护。现有过载保护器一般都安装在制冷压缩机的外部壳体上,当压缩机由于过载或堵转,线圈温度及压缩机内部温度上升,从而引起壳体外部温度的上升,该过载保护器感应到温度上升后随即断开电流,实现过载保护。但是,温度从内部传导至壳体又迟后一定时间,又由于外置式保护器单面贴在压缩机壳体上,不利于保护器的温度感应。特别是,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原制冷介质采用氟利昂改为碳氢化合物,这种介质为易燃易爆物质,要求保护器具有密封性,而原由的保护器不具备这种要求。又由于原保护器触点暴露在空气中,随着跳开次数的增多、触点的氧化、磨损,极易造成参数的偏移。
发明内容
1、发明目的:为了解决现有压缩机过载保护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冷压缩机用内置式过载保护器,该保护器将设置在压缩机壳体内部,从而可以更直接、快速的感应到压缩机内温度的变化,当压缩机内温度异常时便可快速断开触点,从而切断电流,实现过载保护。
2、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制冷压缩机用内置式过载保护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金属底座、支架、双金属片、触片支承、绝缘环、导电体、封帽外壳;金属底座与封帽外壳构成密闭空间,一对导电体安装在金属底座的小孔上,导电体与金属底座之间设置有绝缘层,在密闭空间内绝缘环套在导电体上,支架一端固定在套有绝缘环上并与导电体相连,双金属片安装在支架另一端,与双金属片相接触的触片支承固定在金属底座上,加热器安装在两个导电体之间,即加热器两端分别与两导电体相连,两个导电体分别对应连接压缩机电机的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
为了有效支撑保护器内的双金属片,双金属片通过双金属片支承安装在支架上,且支撑双金属片的螺丝通过支架上的小孔设置在保护期内。
为了使导电体与金属底座有效绝缘,绝缘层是通过玻璃体烧结而成的。
为了有效将保护器安装在压缩机内的电机上,三支插片分别连接在金属底座和一对导电体上。
为了使双金属片与触片支承更有效的接触,使得整个部件构成一个有效的回路,在双金属片上固定有第一触片,第二触片固定在触片支承上,双金属片与触片支承通过第一触片与第二触片相接触。第一触片与第二触片均为金属触片。
为了有效传导电流,保护器上的导电体最好为导电芯。
为了避免了电弧外泄,不易引起燃烧和爆炸,密封空间内充有惰性气体。
本发明的实现原理:如图3, 本保护器的二导电芯分别连接压缩机电机的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第一触片与第二触片相接触,即为闭合状态,触片支承与电源相连接。当电源电压偏低或系统发生故障时,压缩机电机的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电流上升,而电流通过加热器和双金属片发热,又由于本保护器在压缩机内部,其壳体感应压缩机内部温度,从而使得保护器内的加热器和双金属片自身也随着感应温度的升高发热,当双金属片达到临界翻转温度时,双金属片翻转,即第一触片与第二触片断开,从而使得电路断开,此时压缩机电机无电流通过,保护压缩机电机不致过热。当温度逐步下降,双金属片自动复位,电机启动。
3、有益效果: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制冷压缩机用内置式过载保护器结构简单,不仅设置在压缩机壳体内部,从而可以更直接、快速的感应到压缩机内温度的变化,而且当压缩机内温度异常时可以快速切断电流,实现过载保护,同时,更加稳定、可靠和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市名佳电子器材有限公司,未经常熟市名佳电子器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902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