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底纤船舶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710190232.8 申请日: 2007-11-22
公开(公告)号: CN101157379A 公开(公告)日: 2008-04-09
发明(设计)人: (发明人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 戴苏才
主分类号: B63B21/66 分类号: B63B21/66;B61B13/08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210008江苏省***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船舶
【说明书】:

船是人类最早的交通工具之一;除了桨、橹、风帆,东方人还发明了篙和纤;并在长期实践中证明了后者在适当环境中的优越性。当纤绳、纤夫和纤道都成了历史,祖先的智慧却不可封存在博物馆里。

前人早已发现,在重载、逆水时拉纤比划桨更快而省力。在机动船以前的三峡上行,更是非纤莫进。原理很简单,前者脚踏实地将动力作用于固体;后者致力于流体,损失了过半能量。本发明将古代的纤绳与现代的机械相结合,在航道底部设置固定纤绳;船舶底部凹进,形成狭长空气垫;用艏艉1-2对夹轮引导缆索,中段2-5对动力夹轮拉纤行船(图1a)。

这种新型“底纤”船适用于江河湖海较为繁忙、急流的航道,如长江、运河;节能高效,便于提速、导航、编队;航线稳定、有序,避免碰撞与拥堵;保护堤岸及其他较小船只,减轻紊流、波浪影响。

底纤(图2)可采用:a)金属链索,从强度和成本考虑,首选钢铁;其优点是:对夹轮摩擦力大,不易打滑,可兼作锚链,适用于渡轮;维修更换局部环节也比较便捷;但金属在水中,尤其在海水中,易锈蚀,最好用树脂、聚脂等防水材料包裹链环;b)尼龙绳索,其优点是:耐腐蚀,成本低;夹轮的材料和造型须精心研制,否则夹力小易打滑,夹力大又加快磨损;c)以钢缆为芯,外包强力纤维加橡胶或聚酯的复合缆绳,以枣核形(两侧梯形)剖面增加与夹轮之间的摩擦力;兼有a)b)优点而经久耐用,代表了底纤的发展方向。

底纤的直径当然要标准化,既便于拉纤夹轮配套,又利于批量生产。用于不同航道和吨位的船舶,底纤的规格及强度理应同比升级。加大直径,1”、1.5”、2”...用于3、6、9千吨船舶,通常先被考虑,就像钢筋的规格。可是此案更宜采用(图2b)1、2、3...根叠加的方法;考虑有四:(1)增加缆索与夹轮的接触面和摩擦力;(2)便于分段维修、焊接、更换缆索;(3)便于更大批量生产,回收翻新,降低成本;(4)航道兼容,为特种船舶发展予留空间。

由于航道并非直线,底纤必须逐段生根,将拉力传递到各个底桩。在江河、浅海航道,底纤船的吃水深度应相对统一在河床上1-5M为宜;行船时从河床底拉起纤绳,船过又让它自然沉底。在局部深水区,可以在桩链中段加设浮筒(图3),使纤缆下沉于航道底适当处;既不妨碍横渡船舶,又不至于沉入深沟。

船底的空气垫不仅能减少水流阻力,还提供了重要的无水作业空间。“夹纤轮”就像纤夫的双脚,位置最低却最是着力。每对夹轮只固定左侧轮,这也是动力夹轮的主动轮。“上纤”、“脱纤”及调节松紧,由液压机械控制右侧夹轮(图4a)。前后各设置一对或一只机械臂协助上纤(图1b,4b)。船底可设密封玻璃窗,便于观察操作及检视底纤(图1c)。在航道繁忙时,上纤船只不可逗留在航道上,应插空档先挂驳“在纤”航船尾部,再上纤,既省事又省时。脱纤靠港的货轮可由拖轮牵引,也可备用螺旋桨动力。两动力是指两种驱动方式;由于夹纤轮和螺旋桨都在机舱底部,只需一台发动机加离合器连接两端传动轴。渡轮的底纤若设计为环线,就不必脱纤(图5a);而穿梭汽渡可以在泊码头时,就近换纤(图5b)。

纤绳潜底的特征,较之纤道、纤桥,对同水域其他船只(如:渡船、渔船、消防船)的航道影响甚微。即使通过船闸,也只是缩身从门缝下穿过。不仅如此,拉纤行船比起螺旋桨推进,既节能增速又波澜不惊;减少了紊流、波浪对小型船只和堤岸的冲击。

底纤连接底桩,未牵却引,相对固定了航道;如此让船舶上轨,方便了舵手,减少了水手;利于有序编队,避免追尾、碰撞或加塞。随着集装箱货运的日益普及,内河船舶的标准化势在必行。京杭大运河的拥堵已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无论河道的标准如何,由于导航的优势,底纤船的吨位尺寸都可以大于现行船舶;安全收窄会船水域,更充分利用航道,提高运力。

水路货运的成本低,运量大,优势明显。底纤船若提高航速50-100%,便能从陆运争得大量运单。而客运主要被陆、空运垄断。伴随旅游业、文化、休闲经济的发展,江海客运必将东山再起。底纤客轮要提速至50km/h以上,还得融合新科技。图6根据底纤前下方拉力的特点,模拟风筝设计了滑升水翼船。其特征为:三体多翼三气垫,双速起伏两动力。当船中速航行(或用螺旋桨推进)时,主船体沉入水中,夹纤船底和两个空档的气垫可以减少阻力(图6a);当夹纤轮加速时,水流托起水翼,主船体升出水面,阻力更小。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苏才,未经戴苏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9023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