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弧螺旋圆柱齿轮及弧齿条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189942.9 | 申请日: | 2007-1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910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26 |
| 发明(设计)人: | 完颜学明;完颜志翰;完颜严 | 申请(专利权)人: | 完颜学明;完颜志翰;完颜严 |
| 主分类号: | F16H55/17 | 分类号: | F16H55/17;F16H55/26;F16H55/08 |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时立新 |
| 地址: | 472000河南省三门***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 圆柱齿轮 齿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动齿轮,尤其是一种弧螺旋圆柱齿轮及弧螺旋齿条。
背景技术
齿轮传动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传动形式,目前圆柱齿轮“齿线”有三种形式:直齿轮(正齿轮),斜齿轮(螺旋齿轮),人字齿轮(双螺旋齿轮)第四种形式“圆弧齿线圆柱齿轮”是1975年由美国发表的“曲齿线啮合形式”研究课题。1986年国际新技术展览会展出样品在齿宽中央截面为渐开线齿形,离开中央为形位近似值,“齿线”接触面局部不产生载荷,三项精度与理想形态不符。因此国内从1990年至今出现了许多该课题的专利申请名称:“圆柱弧齿轮”,“弧齿圆柱齿轮”,“弧齿面圆柱齿轮”,“拱弧圆柱齿轮”,“渐开线-圆弧齿轮”“双向圆弧齿轮”等等,通过检索信息,研究后发现该齿轮的啮合理论还缺乏系统性研究,运动精度,传动平稳性,接触精度,以及各种设计参数缺乏论证依据。迄今为止,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传动平稳,体积小、重量轻、扭矩大、寿命长的高精度高强度弧螺旋圆柱齿轮及弧螺旋齿条。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弧螺旋圆柱齿轮,轮齿由凸齿面(1)、凹齿面(2)、齿根(3)和齿顶(4)组成,轮齿齿长的中点截面轮廓线(13)、(14)为正齿轮的渐开线齿形,分别向两端沿凸齿面(1)上的凸面弧线(9)、(10)和凹齿面(2)上的凹面弧线(11)、(12)螺旋至轮齿两端面的轮廓渐开线(5)、(6)、(7)、(8)位置,形成一端右旋弧形斜齿,另一端左旋弧形斜齿的双向螺旋齿线构成的双向弧螺旋齿;两端斜齿(5)、(6)、(7)、(8)法向渐开线的曲率半径大于中点(13)、(14)渐开线的曲率半径,即r2>r1,且轮齿分度圆展开剖面中齿和齿沟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即a=b=c=d,R1=R2=R3……Rn。双向弧螺旋齿的齿宽(L)中点齿厚(c)和齿沟宽(d),分别向两端沿分度圆(R)渐缩,当L/R=2时两端齿厚和齿沟宽缩为零,两端渐开线曲率半径扭曲延展呈直线,即r2=∞。
弧线(9)、(10)、(11)、(12)的曲率半径与分度圆的R值相关式:(10)=(12)>R>(9)=(11)。
双向弧螺旋齿任意端截剖面都呈现规矩的正齿轮渐开线齿形。
双向弧螺旋齿的齿宽(L)中点正齿轮模数恒等于两端弧形斜齿的端面模数。
一种弧齿条,齿牙由凸齿面(1-1)、凹齿面(2-1)、齿根(3-1)、齿顶(4-1)组成,渐开线呈直线,其特征是:齿牙分度圆展开剖面中齿和齿沟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相间排列,即a=b=c=d,R1=R2=R3……Rn;齿牙(L)中点齿厚(c)和齿沟宽(d),分别向两端沿分度圆(R)渐缩,当L/R=2时两端齿厚和齿沟宽缩为零。
弧线(9-1)、(10-1)、(11-1)、(12-1)的曲率半径与分度圆的R值相关式:(12-1)=(10-1)>R>(9-1)=(11-1)。
齿牙端面模数恒等于中点齿轮模数。
本发明的优点:
1、该齿轮和齿条分度圆等曲弧螺旋啮合轨迹严密精确,以及凹齿面顶弧等于凸齿面根弧,大于凸齿面顶弧和凹齿面根弧,形成了100%接触面,完善了啮合理论。齿轮任意端截面都呈现规矩的渐开线齿形。使轮副在啮入和脱离的重叠系数内齿面上任意点都能产生载荷,接触面积高于同比齿面宽的任何齿轮和齿条。所以其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高于现有的齿轮齿条。
2、该齿轮和齿条三项精度高于同类其它产品。弯曲的齿长中点齿最厚,是全齿强度的最高点,无论正转反转,啮入过程中产生了螺旋延续接替,保持了传动平稳,且由于运动轨迹严密精确无间隙而无噪音(公理:运动精度和噪音是由于啮合间隙与渐开线误差造成的,严重影响高速传动;齿轮的强度和寿命除材料外,与形状和三项精度都有关,形状和三项精度与制造技术有关,制造技术是依据啮合理论进行的。);30多年来,这个啮合理论理想形状不完善,在使用中由于曲齿面物理形状坚固而比人字齿轮强度高,但三项精度受理论限制,没有100%接触面的论证依据,虽然能用,但高速不过关,低速不理想,制造成本高。遏制了该齿种的普及应用。本发明在理论与实践上完成了这个理想形态的制造,使轮副在啮入和脱离的过程中,重叠系数内所有齿面上的任意点都能产生载荷,受力点分布均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完颜学明;完颜志翰;完颜严,未经完颜学明;完颜志翰;完颜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8994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整体结构简洁的主触头的制造工艺
- 下一篇:一种梭型线圈的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