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紧固件用钛合金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88543.0 | 申请日: | 2007-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8260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赵永庆;杨海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22C14/00 | 分类号: | C22C14/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崇义 |
地址: | 7100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紧固 钛合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β钛合金,特别是涉及一种航空航天紧固件用钛合金。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提高钛合金强度将带来塑性性能损失。目前,紧固件用钛合金的强度一般在1100MPa的水平,如TB3时效状态下:σb=1100Mpa;δ5=10%;Ψ=30%。Ti-15-3合金是性能优良的β钛合金,具有良好的冷加工性能,作为板、棒、丝材应用于各个领域,但要达到高强度(≥1250MPa),其塑性则达不到使用要求。为了获得强度更高,而又能够保证良好塑性的新合金,美国TIMET公司研究了TIMETAL125合金,其拉伸强度达到1586Mpa,但延伸率只有7%。日本人在研究Ti-16V-4Sn-3Al-3Nb合金时表明合金元素Nb可有效的改善合金的塑性,但该合金只达到中等强度水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高强度而又塑性良好的紧固件用钛合金。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紧固件用钛合金,其特征在于其合金成分的重量百分比组成为:
V 14%-16%,Cr 2.5%-3.5%,Al 2.5%-3.5%,Sn2.5%-3.5%,Nb0.5%-5%,Zr 0.5%-5%,Ta 0.1%-1.5%,余量为Ti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本发明紧固件用钛合金的制备过程是采用中间合金Al-V,Ti-Sn,Nb-Ti,电解Cr,Al条,钽粉,海绵锆和海绵钛按设计成分在油压机上压制成块状电极,并将数块电极采用等离子焊接组焊成长条状电极,然后在真空自耗电弧炉中进行2~3次熔炼,将熔炼好的铸锭加热至1150℃进行锻造加工,最终制成各种规格的棒材。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所制备的合金棒材和板材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尤其是强度和塑性匹配优异,室温拉伸性能:σb≥1250MPa,δ5≥10%,Ψ≥30%,可以在350℃下长期使用。该合金在最佳热处理下其抗拉强度达到1250Mpa以上,延伸率达到13%以上,面缩率达到36%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制备Ti-15V-3Cr-3Al-3Sn-4.8Nb-4.8Zr-1.5Ta合金。采用中间合金Al-V,Ti-Sn,Nb-Ti,电解Cr,Al条、Ta粉,海绵锆和海绵钛按设计成分在油压机上压制成块状电极,并将数块电极采用等离子焊接组焊成长条状电极,然后在真空自耗电弧炉中进行2~3次熔炼,将熔炼好的铸锭加热至1100℃进行锻造加工,最终制成各种规格的棒材。其棒材合金的重量百分比成分为V:15%,Cr:3%,Al:3%,Sn:3%,Nb:4.8%,Zr:4.8%,Ta:1.5%,其余为Ti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所制备的合金棒材相应的热处理制度下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尤其是强度和塑性匹配优异。其810℃/30min.AC固溶处理室温拉伸性能:σb≥852MPa,δ≥22%,≥60%,810℃/30min.AC+530℃/10h.AC固溶时效处理室温拉伸性能:σb≥1265MPa,δ≥14%,≥40%。
实施例2
制备Ti-15V-3Cr-3Al-3Sn-2.4Nb-2.4Zr-1.1Ta合金。采用中间合金Al-V,Ti-Sn,Nb-Ti,电解Cr,Al条、Ta粉,海绵锆和海绵钛按设计成分在油压机上压制成块状电极,并将数块电极采用等离子焊接组焊成长条状电极,然后在真空自耗电弧炉中进行2~3次熔炼,将熔炼好的铸锭加热至1100℃进行锻造加工,最终制成各种规格的棒材。其棒材合金的重量百分比成分为V:15%,Cr:3%,Al:3%,Sn:3%,Nb:2.4%,Zr:2.5%,Ta:1.1%,其余为Ti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所制备的合金棒材相应的热处理制度下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尤其是强度和塑性匹配优异。其800℃/30min.AC固溶处理室温拉伸性能:σb≥823MPa,δ≥22%,≥61%,800℃/30min.AC+510℃/10h.AC固溶时效处理室温拉伸性能:σb≥1274MPa,δ≥13%,≥36%。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未经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885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