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缝纫机的布料切断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87805.1 | 申请日: | 2007-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8266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高桥正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JUKI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D05B37/04 | 分类号: | D05B3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立波;张天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缝纫机 布料 切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的布料切断装置,其利用固定切刀和可动切刀的协同动作,与针的上下移动连动而切断缝制布料的端缘。
背景技术
当前,作为与针的上下移动连动,切断缝制布料端缘的缝纫机,例如,已知下述装饰物缝制缝纫机,其通过随着针每上下移动一次,使得可动切刀从下方在针板上出入,从而使得可动切刀与配置在针板上方的固定切刀滑动接触,切断输送至落针位置的缝制布料的端缘(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在图5中,现有的布料切断装置101具有切刀支撑台102,其安装在未图示的缝纫机底座前端部的内部,以U字状形成。在切刀支撑台102上,同轴地形成两个支撑孔103、104。在图5的右侧示出的支撑孔103中,插入圆筒状的轴承105,利用螺栓106固定。
在图5的左侧示出的支撑孔104中,插入固定侧切刀架107的圆筒状的支持部107a,固定侧切刀架107通过螺栓108可自由调节角度地固定在支撑孔104中。支撑部107a兼作轴承。此外,在固定侧切刀架107上,利用螺栓110经由压板109而固定固定切刀111。
在前述支撑孔103、104中,插入切刀轴112的长度方向(轴向)的中间部分,该切刀轴112经由轴承105及支撑部107a,可自由转动且可以沿着长度方向自由移动地支撑在切刀支撑台102上。
在从固定侧切刀架107突出的前述切刀轴112的前端部(图5的左端),安装可动侧切刀架113的形成为圆筒状的筒状基部113a,并利用螺栓114可自由调节角度地固定。
在前述可动侧切刀架113的前端部分,在利用销钉116进行定位的状态下,通过螺栓117固定形成为钩状的可动切刀115。
在从切刀支撑台102突出的前述切刀轴112的后端部(图5的右侧部)的外周,设有预紧单元118,其将切刀轴112的右端向离开切刀支撑台102的方向预紧。
前述预紧单元118具有环状体119、压缩螺旋弹簧120及弹簧支撑环121。前述弹簧支撑环121利用螺栓122固定在切刀轴112的后端部分。
此时,压缩螺旋弹簧120的一端(图5左端)与环状体119抵接,压缩螺旋弹簧120的另一端(图5右端)抵接于弹簧支撑环121的与环状体119相对的端面上。另外,环状体119的左端面与轴承105的右端面或切刀支撑台102的右侧面抵接而定位。这样,利用预紧单元118的预紧力,具体地说,利用使压缩螺旋弹簧120沿轴向缩小时产生的弹力,使得可动切刀115总是与固定切刀111抵接。
根据这种现有的布料切断装置1,在使可动切刀115与固定切刀111抵接的状态下,使可动切刀115与固定切刀111滑动接触同时进行转动,从而切断作为缝制对象物的缝制布料。另外,在缝纫机组装时,通过将弹簧支撑环121相对于切刀轴112固定于规定的轴向位置,而预先将可动切刀115与固定切刀111间的抵接力,即切刀压力设定为固定值。
专利文献1:特开2000-342874号公报(图3)
发明内容
在上述现有的布料切断装置中,因为切刀压力恒定,所以会存在以下说明的各种问题。
例如,在使用材料种类(硬度等)或厚度等不同的缝制布料的情况下,存在无法根据材料种类或厚度条件而将切刀压力调节为最佳值的问题。
因此,在缝制布料较厚的情况下,切断能力差,无法保持最佳切断质量,甚至在缝制布料较厚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无法进行切断这一问题。
另外,在出厂阶段将刀片压力设定得较高,以使得即使在上述条件下也能够可靠地进行布料切断的情况下,因为在固定切刀与可动切刀的滑动接触部分作用过量的载荷,因此存在使两个切刀寿命缩短这一问题。
因此,需要一种可以通过容易地调节切刀压力,而可靠地实现高性能化的布料切断装置。
本发明就是鉴于该点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通过容易地调节切刀压力,与所切断的缝制布料的种类和厚度对应而可靠地进行布料切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JUKI株式会社,未经JUKI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878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