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性能活性炭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85651.2 | 申请日: | 2007-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983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李开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1B31/08 | 分类号: | C01B31/08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毅 |
地址: | 03000***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性能 活性炭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高性能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保规范的严格化,活性炭的应用将扩展到众多的领域,而高性能活性炭的应用也将呈现一快速的发展。高性能的活性炭要求其综合性能要高,诸如比表面积、孔结构、灰份等均要求达到一合理的数值。目前,能够制备高性能活性炭的原料主要是石油焦、树脂类、椰壳类的低灰含炭前驱体,如专利200410012345、02129599、00104267采用的是石油焦,专利200610038065采用的是酚醛树脂,专利200610139415、200510010965则采用的是椰壳,上述原料共同的特点是所含的灰份少,或基本不含灰份,最终所得活性炭的灰份也很少,但上述原料的成本在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中仍然偏高,为此廉价的煤成为一种选择,且其资源丰富。然而煤中的灰份很高,一般在20%左右,即便是所谓的低灰煤或超纯煤,其灰份也在2%以上,远高于石油焦、树脂类、椰壳类等原料中的灰份,使得最终所制得的活性炭的灰份更高,不利于其广泛应用。
专利91109799.6中公开了一种采用酸碱化学试剂对煤质活性炭进行处理,去除其中可溶解的有害物质,使灰分从原来的10-20%降至4-8%,从而得到高档活性炭的方法。专利200610123444.X中是将煤质炭化料与KOH按照1∶1-7的比例混合后300-500℃预处理0.5-2h,再在600-900℃活化1-5h,冷却后所得的活化料先用蒸馏水洗,再反复用酸洗和碱洗2-7次,之后用蒸馏水洗至pH值为6-7,制得煤质活性炭。
上述专利均是对活化后的煤基活性炭采用酸和碱反复处理,才能够制得高性能的活性炭,这样不仅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也使得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生产工艺也很复杂,不利于产业化的顺利实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一种高性能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按以下步骤实现的:
(1)将原料煤磨碎到50-150目,与KOH按重量比1∶1-6混合均匀;
(2)将该混合物放置到反应器中,通入N2保护,从室温按照2-10℃/min的速率升到500-650℃,恒温0.5-2h;之后以5-10℃/min的速率升到800-950℃,恒温0.5-2h,自然降温到室温,得活化料;
(3)将活化料先用水洗涤PH值为7-7.5,改用盐酸浸渍2-3次,每次2-3h,之后用蒸馏水洗至中性,干燥,得超级活性炭。
如上所述的原料煤是无烟煤、弱粘结煤、焦煤、贫煤等。
本发明优点:
(1)本发明与其它专利最大的区别是对煤粉与KOH的混合物在500-650℃下恒温0.5-2h,因为在这个温度段内反应后再用盐酸洗涤,能够最大程度地脱除煤中或所得活化料中的灰份,而一般的专利是在300-500℃下进行1-2h的脱水反应;
(2)另一个特点是仅采用盐酸对所得活化料进行2-3次的浸渍即可除去活性炭中的灰份,而其它专利是对活化料既采用酸洗涤,又要用碱处理且还需要在煮沸的条件下才能除去灰份;
(3)本发明所采用的方法简便易行,污染程度小,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利于产业化的顺利实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将无烟煤磨碎到50-80目,与KOH按重量比1∶6混合均匀后放置到反应器中,通入N2保护,从室温按照2℃/min的速率升到500℃,恒温2h;之后以5℃/min的速率升到900℃,恒温0.5h,自然降温到室温,得活化料。将活化料先用自来水洗涤至近中性后,改用盐酸浸渍2次,每次3h,之后用蒸馏水洗至中性,干燥得灰份含量为1.8%比表面积为3345m2/g的超级活性炭。
对比例1:将无烟煤磨碎到50-80目,与KOH按重量比1∶6混合均匀后放置到反应器中,通入N2保护,从室温按照2℃/min的速率升到300℃,恒温2h;之后所有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所得超级活性炭的灰份含量为6.9%,比表面积为2980m2/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856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