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扬声器音箱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81992.2 | 申请日: | 2007-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513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简大为;谢荣雅;黄玮旻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R1/20 | 分类号: | H04R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许向华;彭久云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扬声器 音箱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可挠式扬声器及运用此扬声器所设计的产品,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可自动回复喇叭共振空间的扬声器音箱。
背景技术
人类的五种感官中,听觉和视觉是文明进程的枢纽,而其中又以听觉为要。听觉接收声音,故声音的传播就成了人类社会里相当关键的一环。
大自然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这是自然的知觉世界,是最完整、最多方的音源,也是当人类能够捕捉声音、储存声音、再现声音、传递声音后,努力想模仿的世界。所以,重现声音的扬声器,其设计的多元化就成了一项重要的技术课题。
譬如,如何使得扬声器传出的声音更逼真,而且又能符合现代轻薄短小的要求,是目前音响工程重要的课题。一般视听室内,两个扬声器不够,为了增加音源,往往还在后方左右再加上数个。然而,声音传播媒介的轻巧也是消费者考量的重要因素。不过,扬声器由于技术、材料以及相关观念的限制,虽然在尺寸、重量的调整已有长足的进展,但仍然受限于“器具”、“三度空间”、“定点”等概念,即认为扬声器是一种“器具”、是“三度空间”的设备、是“定点的”。
如何将扬声器从上述观念以及既有材料、技术中有所突破,以因应当今及未来世界对扬声器要求更轻巧、更便利、更多方面、更个性化的设计,是此领域的目标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扬声器音箱,包括可挠式扬声器与音箱主体。此可挠式扬声器包括驻极体振膜层。而此音箱主体包括第一组合部分与第二组合部分,可经由结合装置,结合成立体外型,而其内部形成共振空间。而在未经由结合装置结合时,则上述第一组合部分与第二组合部分为平面外型,其中当第一组合部分与第二组合部分经由结合装置结合成立体外型时,此可挠式扬声器的驻极体振膜层至少位于第一组合部分或第二组合部分的向外侧面。
上述的扬声器音箱中,音箱主体由具有软性材质所组成,例如布料。
上述的扬声器音箱中,所述结合装置为一拉链装置,由施以外力将所述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结合。
上述的扬声器音箱中,可挠式扬声器更包括音源接收单元与导电电极。此音源接收单元用以接收外部的音源信号,并将此音源信号转换为电位信号。而导电电极用以连接音源接收单元与驻极体振膜层,经由此导电电极传送给电位信号到驻极体振膜层,并据以发出声音。
在另外选择实施例中,可挠式扬声器更包括输入埠与导电电极。此输入埠用以接收外部的电位信号。而导电电极用以连接输入埠与驻极体振膜层,经由导电电极传送给电位信号到驻极体振膜层,并据以发出声音。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喇叭音箱摊开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B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喇叭音箱固定形成立体外型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C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喇叭音箱摊平后的形状。
图2A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可挠式扬声器的组成。
图2B是说明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可挠式扬声器的组成。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喇叭音箱
110:音箱主体
112、114:组合部分
120A与120B:驻极体振膜层
130A与130B:结合部分
200、200A:可挠式扬声器
205:音源信号
210、210A:音源接收单元
212:电位信号
220:导电电极
225:输入埠
230:驻极体振膜层
240:软性材料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喇叭音箱,此喇叭音箱具有平面结构的可挠式扬声器,固定在具有软性材质的主体至少一或多个表面上。当未使用此喇叭音箱时,可以将此软性材质的音箱摊平,以便让收纳空间最小化。但是若是在使用时,可以将此软性材质主体利用结合装置,例如拉链,将主体的不同表面连接而形成具有立体形状的外型,而其内部则是提供可挠式扬声器在发出声音时,产生共振而增加音场的强度与深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819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