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二极管结构及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81506.7 | 申请日: | 2007-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465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林宏诚;李家铭;綦振瀛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谷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00 | 分类号: | H01L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章社杲;吴贵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二极管 结构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发光二极管结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提供基板(10),其表面成长钝化层(11),并将所述钝化层(11)图形化,定义出被所述钝化层(11)覆盖的元件区域(101)与外露所述基板(10)表面的切割道区域(102);
将所述基板(10)放置于第一溶液内进行反应,使所述切割道区域(102)外露的基板(10)表面自然形成高密度的化学反应层(103);
然后以所述钝化层(11)与所述化学反应层(103)作为遮罩,对所述基板(10)的切割道区域(102)进行选择性蚀刻,使所述切割道区域(102)无所述化学反应层(103)之处形成多个具有凹部(104)与上方有所述化学反应层(103)的凸部(105);
再将所述基板(10)放置于第二溶液内蚀刻,除去所述化学反应层(103),使所述基板(10)的切割道区域(102)表面形成具有凹部(104)与凸部(105)的不规则几何形状,所述凹部(104)与凸部(105)的高度差为0.1微米至15微米;
除去所述钝化层(11),且将所述基板(10)表面清洁干净;
于所述基板(10)的表面利用磊晶成长技术,成长半导体层结构(20)于所述基板(10)表面的元件区域(101)与切割道区域(102),且所述切割道区域(102)上的半导体层结构(20)具有多个半导体层凹部(204)与半导体层凸部(205);以及
利用黄光微影制程,使元件区域(101)上的半导体层结构(20)形成发光二极管元件(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10)是蓝宝石、碳化硅、硅、砷化镓和氮化铝、氮化镓基板其中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溶液和第二溶液是酸性溶液族群、碱性溶液族群至少一种材料及其族群的组合其中之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酸性溶液族群是氢氟酸、硫酸、盐酸、磷酸、硝酸、王水、二氧化硅蚀刻剂、铝蚀刻液、过氧化氢、甲酸、乙酸、丁二酸及柠檬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碱性溶液族群是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铵、氢氧化四甲基铵溶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10)放置于所述第一溶液的时间是1秒钟至200分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10)放置于所述第二溶液的时间是1秒至200分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层结构(20)是依序磊晶结合至少一层n型半导体层(21)、一层活性层(22)与至少一层p型半导体层(23),其中所述活性层(22)作为发光区形成于所述n型半导体层(21)与所述p型半导体层(23)之间;且通过黄光微影制程,使元件区域(101)上的半导体层结构(20)上的所述p型半导体层(23)与p型欧姆接触电极(32)电性连接,所述n型半导体层(21)与n型欧姆接触电极(31)电性连接,用以对所述发光二极管元件(30)提供顺向偏压,而所述切割道区域(102)被蚀刻至所述n型半导体层(21),且所述n型半导体层(21)表面具有多个半导体层凹部(214)与半导体层凸部(215)。
9.一种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10),其表面分为元件区域(101)与切割道区域(102),且所述切割道区域(102)表面形成具有多个凹部(104)与凸部(105)的不规则几何形状,所述凹部(104)与凸部(105)的高度差为0.1微米至15微米;以及
发光二极管元件(30),是利用磊晶成长技术,成长半导体层结构(20)于所述基板(10)表面的元件区域(101)与切割道区域(102),且所述切割道区域(102)上的半导体层结构(20)具有多个半导体层凹部(204)与半导体层凸部(205),再利用黄光微影制程,使元件区域(101)上的半导体层结构(20)形成所述发光二极管元件(3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10)是蓝宝石、碳化硅、硅、砷化镓、氮化铝、氮化镓基板其中之一。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层结构(20)是依序磊晶结合至少一层n型半导体层(21)、一层活性层(22)与至少一层p型半导体层(23),其中所述活性层(22)作为发光区形成于所述n型半导体层(21)与所述p型半导体层(23)之间;且通过黄光微影制程,使元件区域(101)上的半导体层结构(20)上的所述p型半导体层(23)与p型欧姆接触电极(32)电性连接,所述n型半导体层(21)与n型欧姆接触电极(31)电性连接,用以对所述发光二极管元件(30)提供顺向偏压,而所述切割道区域(102)被蚀刻至所述n型半导体层(21),且所述n型半导体层(21)表面具有多个半导体层凹部(214)与半导体层凸部(2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谷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泰谷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8150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