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余热型氨气吸收式制冷发生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78890.5 | 申请日: | 2007-12-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177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 发明(设计)人: | 黄福友;杨俊恒;舒红;何伟;林海军;王淮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F25B15/04 | 分类号: | F25B15/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梁 挥;张燕华 | 
| 地址: | 100076北京市丰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余热 氨气 吸收 制冷 发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余热型氨水吸收式制冷机的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氨吸收式制冷机早在1860年就已经开始使用。氨吸收式制冷的制冷温度范围广,能够制取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而且主要是依靠热能为动力,只需要少量的电能即可运行,因此在蒸气压缩式制冷比较发达的今天,氨吸收式制冷仍有不可替代的空间。早期的氨吸收式制冷机,体积庞大,设备的制造耗费钢材较多,而且制冷效率低。
吸收式制冷的最主要的特点是能够利用废弃热能作为动力,大大节省了制冷机的运行成本。关于余热制冷的理论性研究较多,具体实施例子较少。
目前,公知的氨水吸收式制冷机,主要包括发生装置、精馏器,分凝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过冷器,GAX换热器。发生装置主要依靠燃气、燃油作为热源,虽然节省电能,但仍然使用一次性能源,而且制冷效率相对较低,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余热型氨水吸收式制冷发生装置,利用微型燃气轮机排放的尾气作为热源,且降低氨水吸收式制冷机的运行成本,并提高发生装置的换热效率和整机的热力系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余热型氨水吸收式制冷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壳体和位于下壳体上与下壳体相通的上壳体,所述下壳体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和侧围板组成的腔体,在腔体的侧围板上设有烟气入口和烟气出口,所述下壳体内设置有:
一发生装置上腔,位于所述下壳体内的上部,由安装在下壳体内上部的上管板与所述上盖板之间形成的空间构成;
一发生装置下腔,位于所述下壳体内的下部,由安装在下壳体内下部的下管板与所述下壳体下盖板之间形成的空间构成;
一烟腔,位于所述发生装置上腔与下腔之间;
至少一冷轧翅片管,位于所述烟腔中且贯穿所述上管板与所述下管板,连通所述发生装置上腔与下腔;
至少一稀溶液集液管,入口位于所述发生装置下腔,从所述烟腔的所述冷轧翅片管之间穿过并于所述发生装置上腔中汇集成一出口;
所述上壳体为柱状腔体,其顶面设有氨蒸气出口,其侧面设有浓溶液入口、稀溶液出口及分凝器回液口,所述上壳体内设置有:
多个折流塔板,安装在所述上壳体内壁上;
一换热管,位于所述上壳体腔内,连通所述稀溶液集液管出口和所述稀溶液出口。
上述折流塔板为数块大半圆形板,于所述上壳体内壁从上至下交错安装。
上述折流塔板上设有液流导向槽。
上述稀溶液集液管为数根,在所述烟腔中从所述冷轧翅片管之间穿过,插装在所述发生装置下腔中,在所述发生装置上腔中汇集的所述出口与所述换热管相连。
上述换热管为螺旋管,盘绕在所述折流塔板的层与层之间。
上述发生装置上腔内和/或所述发生装置下腔内还具有拉筋,交错焊接在所述上盖板与上管板之间和/或所述下盖板与下管板之间。
上述发生装置上腔和发生装置下腔内壁上还设有多个填料。
上述下壳体为八边形腔体。
上述下盖板相对于所述下管板为一斜面。
本发明的功效在于,(1)利用废弃能源,降低了氨水吸收式制冷机的运行成本。(2)节约能源,提高了能源综合利用率。(3)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余热型氨水吸收式制冷机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余热型氨水吸收式制冷机发生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图2的A-A剖示图。
其中,附图标记
1 冷轧翅片管 2 折流塔板
3 上管板 4 下管板
5 稀溶液出口 6 氨蒸气出口
7 浓溶液入口 8 烟气入口
9 烟气出口 10 分凝器回液口
11 上壳体 12 下壳体
13 拉筋 14 稀溶液集液管
15 螺旋换热管 16 上盖板
17 下盖板 18 上围板
19 下围板 20 填料
21 稀溶液集液管汇集处 22 烟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未经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88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