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轮询方法、系统、网管站及被管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78536.2 | 申请日: | 200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335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李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4 | 分类号: | H04L12/24;H04L12/5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文彬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方法 系统 网管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管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轮询方法、系统、网管站及被管设备。
背景技术
在网络管理中,需要持续地监视网络设备的状态和性能。为达到这个目的,经常采用轮询的手段。所谓轮询,就是网管站周期地向被管设备发送查询报文,从而网管站可以周期地收到被管设备的应答报文。例如,网管站可以周期地查询网络接口的收/发字节数,这样它就能够获知在一天的不同时段中网络流量的变化情况。这样做的代价是网管站不得不为每台被管设备发送大量的查询报文,当网管站监视的设备增多,发送的查询报文数也快速增长,消耗了网管站的资源和网络带宽。
NETCONF(Network Configuration Protocol,网络配置协议)可以做轮询,网管站周期向被管设备发送<get>或<get-config>查询请求报文,该报文包含了一个或多个欲查询的变量。被管设备查询每个变量的值,将查询结果用<rpc-reply>报文应答给网管站。查询请求报文和应答报文都包含一个标识message-id,用于匹配一对请求和应答。
现有的轮询技术存在的缺陷是:每一次轮询都要发送一个请求报文,这些请求报文的内容都是重复的,网管站和网络带宽资源存在浪费。
发明内容
为了节省网管站与网络带宽资源,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轮询方法、系统、网管站及被管设备。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轮询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被管设备接收网管站发送的获取数据的请求,所述获取数据的请求中包含时间参数;
所述被管设备收到所述请求后,根据所述时间参数采集数据,并向所述网管站发送所述数据。
一种轮询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网管站,用于向被管设备发送获取数据的请求,所述获取数据的请求中包含时间参数。
被管设备,用于接收所述请求,根据所述时间参数采集数据,并向所述网管站发送所述数据。
一种网管站,所述网管站包括:
请求发送模块,用于向被管设备发送获取数据的请求,所述获取数据的请求中包含时间参数;
结果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被管设备发送的数据。
一种被管设备,所述被管设包括:
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网管站发送的获取数据的请求,所述获取数据的请求中包含时间参数;
定时器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请求中的时间参数设置定时器,定时触发数据采集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定时器模块的触发信号,采集数据,并将所述数据发送到结果发送模块;
结果发送模块,用于接收数据采集模块发送的所述数据,并向所述网管站发送所述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在查询报文中加入时间参数,只发送一个请求报文就可以得到周期的多个应答,减少了发送请求报文的数量,节省了网管站资源和网络带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轮询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轮询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轮询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4提供的一种轮询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为了减少发送请求的数量,节省网管站资源和网络带宽,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轮询方法,网管站在查询请求中扩展了新的时间参数,用于描述数据应答的要求。如图1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01:在NETCONF的查询请求报文中增加时间参数,并将该请求报文发送给被管设备。
由于NETCONF协议采用了XML编码,因此NETCONF请求报文和应答报文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实现者可以在标准协议的基础上扩展新的参数以实现其独特的管理功能。
上述时间参数包括:采样开始的时间,采样结束的时间和采样的间隔。
时间参数可经由下列简单的数学公式相互换算,因此不局限于本步骤中所述的形式,可以有不同的时间参数组合,例如:起始时间、采样周期和采样次数的组合,换算公式为:
起始时间+持续时间=终止时间
采样周期*采样次数=持续时间
有些参数也可以是可选出现的,当它不出现时表明特殊的含义,例如:不提供采样开始时间参数表明轮询立刻开始;不提供采样结束的时间参数表明轮询永远不自动结束,除非人为中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853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