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润滑油精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78236.4 | 申请日: | 2007-11-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107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章;杨文中;丁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10G21/00 | 分类号: | C10G21/00;C10G21/20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景朝;庞立志 |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润滑油 精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润滑油溶剂精制方法,更确切地说,涉及一种从润滑 油基础油中分离石油酸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润滑油基础油生产通常包括溶剂精制、溶剂脱蜡和白土精制过程, 分为先溶剂精制后溶剂脱蜡和白土精制的正序流程以及先溶剂脱蜡后溶剂 精制和白土精制的反序流程。在正序流程中,溶剂精制的原料油为馏分油 和轻脱沥青油;而在反序流程中,溶剂精制的原料油为馏分油和轻脱沥青 油的溶剂脱蜡油。
溶剂精制的目的是脱除润滑油原料中的非理想组分,如胶质、多环短 侧链芳香烃和某些含硫、氮、氧的非烃化合物,以改善润滑油基础油的粘 温性能和抗氧化安定性,降低基础油的残碳,改善润滑油的颜色。目前工 业上常用的润滑油溶剂精制溶剂有糠醛、苯酚和N-甲基吡咯烷酮,侯祥 麟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中国炼油技术》第一版第318- 331页对润滑油的溶剂精制进行了详细描述。
在溶剂精制过程中,润滑油原料与溶剂在萃取塔中进行逆流萃取,溶 剂从萃取塔上部进入,润滑油原料从萃取塔中下部进入,两者在萃取塔中 逆向流动,润滑油原料为分散相向上流动,溶剂为连续相向塔下部流动。 精制溶剂溶解润滑油原料中的非理想组分后,从萃取塔底流出,称抽出液, 去溶剂回收工序,回收的溶剂循环使用;蒸出溶剂后的抽出油,一般作为 催化裂化原料、延迟焦化原料、沥青或燃料油调和组分,脱除了非理想组 分的润滑油原料,从萃取塔顶流出,称提余液,经溶剂回收后得提余油(又 称溶剂精制油),回收的溶剂循环使用;提余油经溶剂脱蜡(正序流程)和 白土精制后得到润滑油基础油。
溶剂精制过程中,精制溶剂例如糠醛、苯酚或N-甲基吡咯烷酮对润滑 油原料中的石油酸具有一定的溶解能力,能够脱除部分石油酸,但是当润 滑油基础油原料中石油酸的含量较高时,其脱酸效果不理想,会造成基础 油酸值高。基础油酸值高,会降低基础油的抗氧化性能,腐蚀设备,因此 通常要求基础油的酸值≤0.05mgKOH/g。 脱除石油馏分油中石油酸的常用方法包括碱洗法和醇氨法。中国专利 CN1019129B公开的方法采用氢氧化钠溶液辅以适量无机盐脱酸, CN1072641C中用氢氧化钠溶液添加C1-C3脂肪醇中的一种、两种或两种以 上混合物的方法脱酸。美国专利US4634519用氨水-甲醇溶剂脱酸,中国 专利CN1070182A采用氨水-乙醇溶剂脱酸,《石油炼制与化工》26卷第 二期(1995年)中“直馏柴油中石油酸的分离与回收工艺的研究”采用氨水 -异丙醇溶液脱酸,中国专利CN1219854C采用乙二醇、二乙二醇、丙三 醇与水、甲醇、乙醇和氨的混合物脱酸。碱洗脱酸存在油品容易乳化、碱 洗后油需用强酸中和及水洗、污染大等问题。采用醇氨法或碱洗法脱除和 生产石油酸,需要建设单独的脱酸装置,而润滑油原料酸值有时不是很高, 建设单独的脱酸装置脱酸不经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脱除润滑油基础油中石油酸的润 滑油精制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润滑油精制方法,包括将润滑油原料与精制溶剂接触 的步骤,其特征在于,接触过程中引入有效量的一种脱酸助剂,所述脱酸 助剂选自有机胺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方法,较现有溶剂精制方法具有更高的脱酸能力;在溶剂精制 过程中引入脱酸助剂脱酸,无需单独建设脱酸装置。例如,以酸值为 1.8mgKOH/g的减四线馏分油的脱蜡油为原料,以糠醛为精制溶剂,按照 现有方法进行溶剂精制,精制后油的酸值为0.35mgKOH/g;而以200mg脱 酸助剂/kg原料油的比例引入三乙醇胺脱酸助剂,在同样条件下进行溶剂精 制,精制后油品的酸值为0.13mgKOH/g。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润滑油溶剂精制方法的一种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述溶剂精制方法中,所述脱酸助剂的用量为10-1000mg脱酸 助剂/Kg原料油,优选为30-600mg脱酸助剂/Kg原料油,更优选为50-400mg 脱酸助剂/kg原料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82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