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型射电望远镜主动反射面共驱动并联机构阵列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77308.3 | 申请日: | 2007-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915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唐晓强;汪劲松;黄鹏;姚蕊;邵珠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15/16 | 分类号: | H01Q15/16;H01Q19/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印康 |
地址: | 100084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型 射电望远镜 主动 反射 驱动 并联 机构 阵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大型射电望远镜主动反射面共驱动机构范围,特别涉及一种能够减少驱动电机数量,降低了控制难度和工程成本,满足大范围曲面拟合要求的大型射电望远镜主动反射面共驱动并联机构阵列。
背景技术
大型射电望远镜是射电天文学的主要研究工具,用以接收宇宙天体发出的各种波段的无线电信号。在天文学乃至在地球环境问题、太阳物理以及军事等领域中,大型射电望远镜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天文学的需求和射电技术的逐渐成熟,世界各国竞相建造性能、结构、规模各不相同的射电望远镜。目前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固定式单天线射电望远镜是美国的Arecibo。其安装在美国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口径达到366米,接收厘米波段的射电信号。其观测结果有力地验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关于引力辐射的结论,该项成就于1993获得诺贝尔奖。著名的阿波罗计划的月面选址也是由其完成的。世界上最大的可跟踪抛物面射电望远镜在德国波恩附近的埃费尔斯堡射电天文所里。其口径100米,也工作在厘米波段。1993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第24届国际无线电科联(URSI)会议,世界的天文学家和天线学家提出建造下一代的大射电望远镜,同时对其提出了如下的要求:低造价,大天空覆盖,宽带及偏振观测。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国射电天文学家联合发起了构建新一代大射电望远镜的倡议,提出筹建接收面积达一平方公里的巨型射电望远镜。
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资助下,北京天文台及国际合作者正在推进在我国贵州省建造反射面口径为500米的大型射电望远镜FAST(Five-hundred-meter-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作为国际大射电望远镜阵列计划的先导项目。Science杂志先后两次报道FAST项目,足见其科学意义。中国也将作为东南亚地区主要观测点加入世界射电望远镜网计划。
FAST的设计口径为500米,曲率半径为300米,最高工作频率为5G赫兹,并具有60度的天顶扫描角,其综合性能上比目前世界上的现有的射电望远镜提高一个数量级。但是,制造大型射电望远镜的造价是极其昂贵的,美国的Arecibo望远镜花费了上亿的美元。因此,中国科学家在反射面结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主动反射面策略。其中一种方法是用近1800个六边形球面反射单元拼接成为整个主动反射面,每块反射面通过驱动支撑机构固定在洼地内,通过控制支撑机构可以使每块球面反射面在球心的方向进行位置调整和一定的倾角调整,将馈源的照明部分实时拟合成为一个瞬时抛物面。此方案改正了球面反射面出现的球差问题,简化了馈源,克服了球面反射面造成的窄带效应,降低了FAST的制造成本。
要达到FAST的科学目标——观测5G赫兹电磁波,反射面单元的拟合误差均方根值应在4毫米以内,因此需要实现对每一块反射单元的有效控制。但是由于反射面单元的数量很大,控制节点的数量也就很大,给控制带来一定难度,这就需要通过驱动机构有效地降低控制节点数量。同时,如何简化驱动机构以降低制造成本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用于大型射电望远镜主动反射面的新型共驱动并联机构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型射电望远镜主动反射面共驱动并联机构阵列的N个并联机构单元(N:1200-2000)按正三角形分布固接在基座7,N个并联机构单元的正六边形反射面单元1拟合成旋转抛物反射面。
并联机构单元包括3条主动支链、一个正六边形反射面单元1,每个主动支链中的一个支撑杆3通过球铰2与反射面单元1连接。主动支链的另两个支撑杆3通过球铰2分别与相邻的两个反射面单元1连接。
主动支链由主动伸缩驱动单元6、支撑座5、3个转动副4、三根支撑杆3、三个球铰2构成,主动伸缩驱动单元6的下端与基座7固接,上端与支撑座5固接,三个支撑杆3分别通过三个转动副4与支撑座5连接。
主动伸缩驱动单元6通过支撑座5、转动副4、支撑杆3、球铰2同时驱动3个相邻反射面单元1,实现反射面单元1与周围反射面单元的耦合。
主动伸缩驱动单元6采用电动结构。主动伸缩驱动单元外壳8固定在基座7上,驱动电机12与外壳8固定连接。减速器13一端连接电机12,另一端连接丝杠11,将电机12驱动经减速后传递给丝杠11,螺母9与移动杆10固接,丝杠11带动螺母9和移动杆10产生上下移动,实现主动伸缩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73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导航手机的定位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数据业务实时计费方法、系统及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