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原油脱钙剂及其制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77190.4 | 申请日: | 2007-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786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9 |
发明(设计)人: | 郑书忠;李冰;肖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C10G29/00 | 分类号: | C10G2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10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原油 脱钙剂 及其 制法 | ||
涉及领域 本发明涉及炼油技术领域,为一种原油脱钙剂及其制法。
背景技术 原油脱钙问题,一直是国内外许多炼厂在炼油过程中须关注的重点及难点问题,它与炼油过程中的脱盐过程、常减压、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等工艺过程的安全运行密切相关。亦直接影响炼油产品的质量。
具体举例如下:
①电脱盐过程:钙含量过高会使原油电导率增加,使脱盐电流增大,电耗增加严重时会导致装置停产。
②常减压:原油中钙盐,会引发常减压装置换热器及加热炉的结垢及腐蚀问题,降低换热器和加热炉的热效率,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严重时会导致停产。
③催化剂:在催化裂化过程中,原料油中的钙化合物沉积在催化剂上,使催化剂颗粒结块,影响流态化,同时还会使催化剂表面积下降,造成催化剂永久失活;在加氢裂化过程中,原料油中的钙化合物会导致加氢催化剂迅速失活,且可能堵塞催化剂床层的介质通道,使加氢反应器内压降大幅升高。
④原油中钙化合物的存在,会使得下游产品的质量下降,在油品使用过程中,产生腐蚀及结垢等负面影响。
高钙原油国内外普遍存在,一般情况下,原油中的钙含量与其酸质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即随着酸值的增大而增大。
原油脱钙技术现状表明,目前国内外的脱钙剂主要有八种脱钙机理:螯合脱钙法、沉淀脱钙法、加氢催化脱钙法、膜分离脱钙法、CO2脱钙法、树脂脱钙法、生物脱钙法、过氧化氢脱钙法。
在上述八种脱钙机理中,目前较为实用的是前两种,主要原因是这两种方法能直接适应现有的脱盐工艺,不需进行设备及工艺改造,只需将脱钙剂作为一种助剂与破乳剂一同注入电脱盐装置中即可。
螯合机理类脱钙剂基本为有机羧酸及有机膦羧酸及其盐类,沉淀机理类脱钙剂基本为无机磷酸盐为代表。
目前国内外的脱钙剂都存在着不同的缺点:
1、螯合类脱钙剂脱钙效率较高,在药剂量充分时,一般脱钙效率可达90%以上,但其缺点亦较多。
①首先,其使用成本较高,脱钙效果最佳的EDTA剂钙比高达9.3∶1,用量较少的剂钙比亦达到3.3∶1。
②其次,有机羧酸或膦羧酸类螯合脱钙剂,在脱钙过程中,由于其排水pH值偏低,造成电脱盐设备及排水管线严重腐蚀,给后续的污水处理系统增加了较大的处理难度。
对RPD类药剂进行专门腐蚀试验研究的结果显示,即使加入各类酸性缓蚀剂,对A3钢材质的腐蚀问题亦无法有效控制,必须改用316L。OCr18Ni9Ti及1Cr18Ni9.3等不锈钢才能有效地抵抗该类腐蚀。
③再者,有机羧酸盐或有机膦羧酸盐类一般都含有钠,在脱除钙的同时,会导致原油钠的升高,造成二次原油污染,在原油二次加工过程中,钠会危害催化裂化催化剂,其程度比钙更为严重,所以该问题是不应被忽视的。
2、沉淀类脱钙剂一般不会造成设备及管线的腐蚀,排水对后续污水处理装置影响不大,但其缺点亦较明显:首先,脱钙效果不高,以六偏磷酸钠(水解后转化为PO43-)为例,在剂钙比为5.5∶1的情况下,脱钙率达不到50%;其次,沉淀类脱钙剂还有在电脱盐设备及排水管线二次结垢,以及增加原油钠离子等问题,使其不具有太强的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炼油厂普遍使用的螯合类及沉淀类脱钙剂,都存在着各自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涉及的原油脱钙剂,既能兼具螯合类及沉淀类两类脱钙剂的优点,同时又能弥补其不足。
该脱钙剂基于新型脱钙机理,它突破了传统的螯合型和沉淀型脱钙机理,采用两步脱钙机理,即首先依靠螯合机理从油相将钙脱入水相,然后采用淤渣调节机理将水相钙卸载成淤渣类物质,排出系统。它既可获得较高的脱钙效率,又可以避免电脱盐设备及后续排水管线的腐蚀及结垢问题,又避免了对污水处理系统的副作用。
本发明首先涉及一种原油脱钙剂,其特征在于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分:
①有机螯合剂 20~30%;
②有机分散剂 10-15%;
③无机沉淀剂 10-15%;
④表面活性剂 2~15%;
⑤有机淤渣调节剂 10~20%;
⑥表面润湿剂 1~5%;
⑦有机缓蚀剂 1~5%;
有机螯合剂选用一元、二元、三元有机羧酸及其盐类、有机膦羧酸及其盐类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71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风扇导流装置
- 下一篇:一种串联式LED照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