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答器远程监测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76445.5 | 申请日: | 2007-10-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430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07 |
| 发明(设计)人: | 段成明;李明华;杨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佳讯飞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G06K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印康 |
| 地址: | 100044北京市海淀区交大东路***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答器 远程 监测 方法 | ||
1.应答器远程监测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列步骤:设置室外探测器定时激活应答器,采集应答器报文信息,通过传输系统发送到室内监测中心,室内监测中心对接收到的报文信息解码分析,与当前车站的进路条件和时限速条件进行核对,如果结果出现异常,室内检测中心向电务值班人员报警提示,否则继续解码分析报文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答器远程监测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探测器天线设计参数为:激活线圈发射频率27.095MHZ,连续波能量;接收线圈中心频率4.234MHZ,偏移量282KHZ。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答器远程监测方法,其特征是探测器从应答器读取报文的过程包括下列步骤:
---激活天线发射能量到应答器,应答器接收到能量后,被激活,向外输出报文,探测器的天线接收频率的信号;
---信号解析,低电平和高电平判断的方法为:连续7个周期收到为低电平设定频率±5%3.951MHZ的信号解析结果为0,表示低电平;连续8个周期收到高电平设定标准±5%4.516MHZ的信号,解析为1,表示高电平;
---探测器连续接收512个字节的数据后发送到室内监测中心进行解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答器远程监测方法,其特征是所述低电平设定频率3.951MHZ,高电平设定标准4.516MHZ。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答器远程监测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探测器安装在应答器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答器远程监测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探测器为有源设备,可以选用信号机备用电源或转辙机备用电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答器远程监测方法,其特征是所述传输系统为电话线载波或无线数传模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答器远程监测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无线数传模块传送报文信息包括下列步骤:室外探测器采集到应答器信息后,通过无线数传模块传送到室内,室内安装无线数传模块,接收室外发来的信息,转发给室内监测主机,主机解析应答器信息,监测应答器工作的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答器远程监测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应答器报文是循环发送的1023位二进制码,探测器接收的512个字节的报文中至少包含两帧完整的报文,编码方法是按照统一的编码和解码方法,得到830位的报文。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答器远程监测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报文信息包解码分析后,根据采集报文时刻的站内信号状况进行核对,具体包括下列步骤:
a)如果车站排列了接发进路,则进站口报文内容为接车进路报文,否则,若收到的是应答器的默认报文,应答器传输系统出现了异常;
b)如果车站排列过发车进路,则出站口报文内容为发车进路报文,否则,若收到的是应答器的默认报文,应答器传输系统出现了异常;
c)如果当前车站没有接车进路,则进站口应答器报文内容应为列控中心默认报文,否则,收到其他类型的报文都视为传输系统出现了异常;
d)如果当前车站没有发车进路,但最近的历史记录曾经排列过发车进路,则报文内容应为原发车进路,否则视为传输系统出现了异常;
e)若进路报文正常,则需要比较临时限速条件,报文中临时限速的起点,长度和限速值应与采集时刻车站临时限速状态一致,否则可能临时限速下达过程出现异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应答器远程监测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判断信息连续读取三次,校对结果都出现异常时,监控中心发出报警提示。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答器远程监测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室内监测中心报警提示包括:
a)应答器物理故障:监测系统自检正常,但始终读取不到应答器报文,应答器可能损坏或者被盗,报警提示电务人员到现场巡视;
b)应答器报文错误:报文信息解码错误,则可能传输通道故障,或者是操作人员操作不当,报警提示电务人员检查控制命令等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佳讯飞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佳讯飞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6445.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