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负压固井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76295.8 | 申请日: | 2007-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991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发明(设计)人: | 余代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德美高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3/13 | 分类号: | E21B33/13 |
代理公司: | 北京宇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倪骏 |
地址: | 100102北京市朝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负压固井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油钻井工程的负压固井系统,具体涉及了负压固井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固井是石油钻井工程中的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其主要作法就是把套管(一种特殊钢管)下到井下,从套管内泵入水泥浆,水泥浆从套管外和井壁间的间隙返出来,水泥浆停留在这个环形间隙中凝固成水泥石,水泥石把不稳定的井壁固住,或是把深度部地层的流体(油气水)分隔开,便于采油时分层开采。
但是,由于不同深度的地层的压力的不均匀性,钻井过程中极易出现井漏现象,井漏后,按现在常规的固井作业方法和工艺,水泥浆很难返到地面或指定的位置,这对固井作业带来极大的困难,目前油公司主要采用裸眼完井(不固井)和低密度水泥浆的办法来固井,由于低密度水泥浆强度低,加上其使用的密度减轻剂主要是漂珠(粉煤灰),漂珠本身的强度很低,在井底液柱压力作用上易破碎,对于浅井固井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深井,其作用效果很差,固井质量差,即使固了井,固井质量不好,导致很多后续采油难题:如采油时油水层分不开,不同油层间相互串通,不利于提高采收率,同时不利于计算各层产量和储量。
图1为井漏时,现有的井下固井管串示意图,常规固井作业时,用钻杆1将尾管悬挂器2和尾管3送到井底后,尾管悬挂器2座挂在上层套管15内壁上,并承受其下部的尾管3的重量,整个下部的尾管3处于裸眼段13内,固井的目的是希望在地面用灌入装置4将水泥浆从钻杆1内泵入井下,水泥浆经过尾管悬挂器2和尾管3,从尾管3内向上返流,经过裸眼段13和上层套管与15尾管之间的环形间隙向上流动。施工结束后,如果水泥浆能顺利返流到尾管悬挂器2上部,则水泥浆16就会把整个尾管悬挂器2下部的环形间隙(即环空12)填满,水泥浆凝固后,尾管3就被固结在裸眼段13了,这是固井的目的,且要求固结得越严实越好。
但是如果裸眼段13内有漏失层14或压力敏感性地层,水泥浆16就很难返流到尾管悬挂器2上面了,这是因为,没有发生泥浆漏失的油井,其井筒内泥浆静液面应该处于封井装置5的位置,但发生井漏失后,由于漏失层14的地层压力P小于整个井筒内泥浆柱所产生的压力,井筒内泥浆静液面应该低于封井装置5的位置,它距地面的高度为H1,它距井底的距离为H2,假高泥浆密度为R1,则P=R1*H2,此种情况下固井,水泥浆16从漏失层14向尾管悬挂器2上返时就会遇到困难。
如图2所示,它是井漏时,现有技术中水泥浆无法上返至理想高度示意图,当水泥浆被泵到漏失层14和尾管3之间环空12且到达漏失层14高度后,此时如果水泥要继续上返,则井筒内泥浆静液面必须要上升,假如在注入水泥浆过程中,井筒内泥浆动液面升高到距地面高度H3,它到井底的距离为H4,由于H3小于H1,H4大于H2,而漏失层14的地层压力为P=R1*H2,显然P<R1*H4,也即是说如果水泥浆16要继续上返,则环空12内的液面压力会大于漏失层14的地层压力,那么环空12内的流体就会向漏失层14内漏失,相当于水泥浆将会直接被泵入漏失层14内的地层深部去,水泥浆16根本无法上返到尾管悬挂器2上部位置,即尾管悬挂器2到井底的距离H5的位置以上,达不到尾管3固井的目的,这就是目前常规固井作业面临的一个困难。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固井成功率和固井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井漏后负压固井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一种负压固井系统,它包括:钻杆、尾管悬挂器、尾管、灌入装置和封井装置,钻杆、尾管悬挂器和尾管依次连接,灌入装置与钻杆相连,其中:它还包括:声纳测深器、流体流量计、气体流量计和压力传感器、泄压阀门、气体压缩装置和计算机,声纳测深器放置在井口附近的地面上,流体流量计安装在灌入装置和钻杆之间的管道上,泄压阀门、气体压缩装置和气体流量计和压力传感器通过管道依次相连,气体流量计和压力传感器通过管道与封井装置相连,灌入装置、流体流量计、声纳测深器、气体流量计和压力传感器、泄压阀门和气体压缩装置分别通过电缆与计算机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德美高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德美高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629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锆刚玉重负荷强力砂带
- 下一篇:改善硅化镍层性能方法及形成PMOS晶体管方法